市場需求放緩,行業步入階段性調整——2019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經濟運行概況(二)
- 2019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發展面臨的內外部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全行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國家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大技術創新,推進結構調整,加快智能轉型,培育增長動能,展現出較強的發展韌勁和堅定的發展信心。但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內外市場需求放緩、中美貿易爭端持續升級等多重壓力下,行業主要經濟運行指標均明顯下滑,由恢復性增長步入階段性調整,工業縫制設備總體產銷規模回落到2017年水平。
2019年行業發展特點及問題
01 內外經濟放緩
行業步入周期與結構性調整
2019年,受國際經濟持續低迷及美國挑起的國際貿易沖突影響,世界經濟增速比上一年明顯下降,全球貿易增速持續下滑。據有關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比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中國GDP增速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
近年來在經濟低速增長、需求疲軟的國際大環境下,我國縫制機械已經由增量市場步入存量調整,行業在需求釋放、市場飽和之間逐步呈現兩至三年的短周期轉換特征。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行業已歷經兩年的恢復性中高速增長,2018年四季度產銷放緩、庫存高企、市場階段性飽和等跡象顯現。在內外需求疲軟、行業周期規律的雙向作用下,2019年行業產銷增速由正轉負,并呈現兩位數下降,步入周期性和結構性調整。
02 內外市場轉換加快
外貿穩中有進支撐作用凸顯
2019年,我國服裝產量下降3.28 %,出口下降4 %。我國汽車產量下降7.5%,鞋類產品、箱包等行業的生產及出口也呈放緩和總體規模萎縮態勢,對縫制設備的需求持續減少。經初步測算,我國縫制設備內銷降幅約為30%,約帶來近25億人民幣的銷售額下降。
而外貿方面,2019年我國縫制設備出口同比增長1.27%,雖然增速較上年放緩3.8個百分點,但依然維持了正向增長。其中,我國縫制設備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比增長7.75%,對東盟國家出口同比增長11.11%,對非洲、中東等熱點市場也均保持增長,外貿呈現出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態勢。行業內、外銷結構由2018年的52 %、48 %轉換為2019年44%、56 %,進一步凸顯外貿對行業穩增長的重要支撐作用。
03 市場需求下行
企業經營壓力增大
2019年,在內需萎縮、外需放緩的市場低迷形勢下,企業產銷下行、競爭加劇。企業一方面以降價、體驗機、以舊換新等各種促銷活動積極拉動銷售,另一方面普遍加大創新投入和新品研發,導致各項成本費用大幅上漲和利潤明顯下降,生產經營壓力增大。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規上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等均呈兩位數下滑,營業收入利潤率同比下降19.90%,低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同指標數0.27個百分點;產成品(存貨)增長3.04%;三費同比增長0.29 %,其中受匯率波動等影響,導致財務費用同比增長60.48%;虧損單位數量增長78.26%,虧損額增長498.6%。據不完全調研顯示,2019年整、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的投入規模和數量均明顯下降,近30%的企業為零投入。
04 中美貿易爭端升級
行業影響不斷顯現
美國是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第三大出口國。迄今為止,中美貿易加稅清單已覆蓋縫制機械全部產品,加征稅率分別為25%、15%不等,涉及到出口金額約1.5億美元。2019年,我國對美出口縫制設備金額為1.09億美元,同比下降28.3%,直接拉低行業出口增速約1-1.5 個百分點。同時,受中美貿易爭端對我國下游紡織服裝、家紡、皮革等行業加稅及政策不確定性等帶來的間接影響,約有來自50%的美國紡織服裝訂單轉移到東南亞地區,導致國內下游行業訂單萎縮、加大觀望、投資放緩,進一步加劇國內縫制設備需求下行,對市場需求下滑的影響深度估計達三到四成。
05 行業結構性以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等問題依然存在
產品同質化程度仍比較高,拼價格、拼賬期依然是市場重要競爭手段,量大的主導性產品平均單價有5%的下降,行業毛利率僅微增3.03%;制造及供給能力發展不平衡,80%的企業仍集中在平包繃等單機產品生產,智能化、差異化的高附加值縫制單元品種不多,占工業機總量的比例僅為0.6%左右,部分關鍵零部件如控制系統、挑線桿、高精密運動件等產能不足,整零產品結構性過剩和緊缺現象并存;基礎研究相對薄弱,高水平科研人才缺乏,跟隨式創新、創新同質化和低效創新投入等依然嚴重,企業知識產權爭端不斷升級;質量與品牌建設仍顯滯后,高質量的整機和零部件供給不足,出口產品結構和技術附加值有待大幅提升,主導性產品尚未全面進入國際中高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