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直播 告訴你非遺手工藝大師機繡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 為弘揚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著力實施傳統(tǒng)工藝振興計劃,進一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創(chuàng)新與轉化,推動傳統(tǒng)工藝的傳播傳承、創(chuàng)新提高,“浙江傳統(tǒng)工藝推廣展”第三場系列活動——手工藝大師王文瑛機繡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采用視頻直播的方式呈現。
王文瑛,1944 年生于杭州。她從20歲起從事機繡事業(yè),是中國機繡的傳承人和開拓者。1996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016年被評為亞太地區(qū)手工藝大師,她是2004 年首屆杭州工藝美術保護品種認定專家組成員,是我國唯一一位縫紉機刺繡國家級大師。省級非遺“杭州機繡”代表性傳承人。在她的機繡藝術生涯中,不僅繡出了大量藝術精品,也在國內眾多刺繡流派中獨樹一幟,為形成杭州機繡這個獨特的繡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977年,以分劈雙徑線結合長針針法繡雙面異色繡,在機繡日用品向欣賞品過渡中突破了重要的工藝瓶頸,同時也為形成杭州機繡的工藝特色即雙面異色開了先河。1983年,她創(chuàng)新形成了機繡行業(yè)中獨樹一幟的縫紉機刺繡最高難度技法:雙面異色異物繡技法。1984 年,她首創(chuàng)機繡動物寫真繡,拓寬了機繡欣賞品的創(chuàng)作領域,逐步形成了杭州機繡對于花鳥蟲魚、動物人物、風景靜物以及從中國畫、西畫、攝影中選擇各種題材的成熟的針法工藝。
她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機繡工藝精品。其中,國家級的獎項的作品有10件,其中6件為金獎,如雙面異色繡《藤籃貓咪》《吊籃雙貓》《喜樂蒂牧羊犬》《天下·獅》,雙面異色異物繡《雷鋒今夕》和《地戲臉子》。省級的獎項有5件,如雙面繡《白鸚鵡》和雙面異色繡《草帽狗》《六和瑞雪與六和春早》。
2012年5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參觀,看到王文瑛的機繡臺屏《雷峰今昔》,頓時驚訝得走不動了:“這么神奇的東西是怎么做出來的?”其實最早,機繡做的都是床罩、臺布之類的日用品,到王文瑛手里,才衍生出“杭州機繡”這個嶄新的種類。
“萬事開頭難,學機繡也一樣,在繡漂亮的東西之前,總要做很多很多練習,打好基本功。第一年,教的只有基本針法,像拉針什么的,其實就是練習用的,真正的作品里根本用不上。第二年開始練習繞線繡花,繞線要繞很長時間;再學長針,學會長針后就可以繡花鳥了。今年是第三年,最近的學習項目是單面繡,現在做的是風景。”王文瑛說,工藝精品不僅承載著制作者的匠心,更傳遞著這門技藝的精神。
這次和師傅一起參展的,還有王文瑛的弟子、機繡技藝傳承人王艷俐。她的作品也是用普通家用縫紉機和真絲線繡,色彩、光影、橋渾然一體,而且自帶油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