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實用的縫紉附件設計與制作方法
縫紉附件是服裝行業中對縫型構成器的通稱,就是在縫料輸送機構上利用縫紉附件在滾邊器或折卷器等輔助定規的引導下完成特定的縫型。縫紉附件技術的發展,及縫紉工藝發展的需要,為利用縫紉附件來實現縫型在加工工藝上的簡化提供了可能性。
在服裝消費趨向多樣化,服裝款式和新品種不斷推陳出新,流行周期愈來愈短以及市場競爭劇烈的新形勢下,小批量、多品種、高品質、低成本生產的要求更加突出。縫紉附件技術的采用可縮短縫紉技術的培訓時間以及輔助時間的消耗,從而達到提高生產率,減輕勞動強度,實現一機多能、高速度、高品質地加工各類服裝的目的。
設計思路
在縫紉工業中,大量采用縫紉附件是一個重要特點,為了加快我國縫紉工業的發展,大量開發新型的縫紉機縫紉附件,已勢在必行。
由于所縫紉加工的面料厚薄不同,成縫時要求縫口的縫型也就不同,因此,縫紉機縫紉附件就有不同的類型。按面料的不同厚度大致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類。本文以中型系列(襯繩)為例進行開發設計,其它兩種系列類似。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重型縫紉附件需要的空間位置要稍大些。一般來說,縫紉附件分為6部分:支承件、定位件、導向件、成型、 緊固件、其他件。
具體的設計思路
一、設計中型系列(襯繩)縫紉附件;二、首先分析(襯繩)縫型。
在國際標準ISO4916中8大類縫型共列舉284種布片配置形態,并根據縫針的穿刺形式標出543種縫型標號。現對其中在縫制中比較常見和實用的雙面面料襯繩縫型進行分析,見下表。
從表中縫型構成示意圖不難看出,要縫制出表中的縫型,首先要設計一個襯繩導向器來控制襯繩和布條;其次要設計一個折卷器來控制襯繩外的布條;最后需要在壓腳底面上設計定位槽來控制針跡和襯繩位置。把以上所述控制器件組合在一起,就可實現襯繩縫型。
襯繩附件具體制作過程
襯繩附件在制作的過程中需要配置一些必要的基本工具、材料和設備。
基本工具、材料和設備
一、工具:什錦細銼、烙鐵(75~125W)、 小號尖嘴鉗、小沖子、小錘子、小鏨子、鐵皮剪;
二、材料:細紗紙、0.3~0.5mm厚銅板、焊錫膏、焊錫、銅絲;
三、設備:砂輪機、臺鉆、臺鉗。
襯繩附件托架的制作(支承件)
可以選用“鎖鑰”稍作改造制成托架,使用非常方便。方法:把“鎖鑰”前端用臺鉗夾緊,折成90°角的前端和“鎖鑰”軸旁邊磨出新表面(有利于焊接),并將“鎖鑰”眼用小鏨子和什錦銼進行加長、加寬,見圖1。
圖1 縫紉附件(襯繩)上機調試示意圖
送布壓繩壓腳的改造(定位件)
將96型普通壓腳在電爐中加熱去火,用砂輪將壓腳容針孔前方5mm處磨掉,并將壓腳磨掉處磨成坡面。將過線槽用扁銅絲進行鑲嵌,用焊錫密閉,在壓腳背后面容針孔左側下方用什錦銼銼出和襯繩相匹配的容繩槽。最后用細紗紙拋光壓繩壓腳,至此壓繩壓腳制作完成,見圖2。
成型器的制作(成型件)
首先用背靠紙制作紙樣,進行試作,試作完成后,在銅板上進行下料,要求:制成后成形器中的襯繩、導繩裝置直徑為1mm,布條成形器出口寬度為10mm,見圖3。
圖 3 成型器示意圖
導繩、布條裝置制作(導向件)
利用較粗的銅線制成(見圖1)所示形狀的裝置。
進行組裝把成型器和導繩、布條裝置進行組裝,用焊烙鐵焊接在托架上。
上機調試
上機調試前先將襯繩托架固緊在機頭的平盤上,并對成型器、托架進行適當調整,就可以滿足縫型要求,見圖1。
在調拭時應注意以下事項:一、對襯繩附件過料部件用細紗紙進行徹底拋光,并用油石磨光壓腳腳掌底面;
二、保持送料牙接近或略低正常值(2/3齒高),調整牙腳高低及壓力大小,避免布條包裹襯繩時出現不實現象;
三、調整送料牙速度,使其慢于針桿速度(避免下層面料收縮);
四、調整送料牙前高后低,減小挑線簧張力(避免面料起皺);
五、保持襯繩、布條托盤送料輕快,防止滯走。
襯繩(縫型)評價
采用襯繩附件,簡化了縫紉制作工藝,改善了縫紉產品的質量。在沒有采用襯繩附件之前,雙面面料襯繩縫型要經過3道工序方能完成,用上襯繩附件后就可一次完成,縫型穩定,可操作性增強,達到了理想的縫制效果,極大地提高生產率,降低了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