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工智庫:疫情對制造業供應鏈影響分析
- 開年之際,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迅速蔓延全國,成為我國解決中美貿易爭端、實現脫貧攻堅和工業轉型升級的最大挑戰。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關鍵參與者,正在從世界工廠向全球供應鏈中心轉變,此次疫情成為牽動我國制造業供應鏈乃至全球供應鏈的核心事件。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擴散,供給不足將沿著產業鏈上下游傳導,加快我國乃至全球供應鏈的變化與重組。3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做好龍頭企業復工復產保障工作,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為有效評估本次疫情對我國制造業供應鏈的影響,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機工智庫開展了問卷調研,共獲得了679家制造業企業的積極反饋,本文以此次調研為基礎,希望能夠通過科學有效的分析來探討疫情之下企業復工復產供應鏈狀況以及應對之策。
一、中國已在諸多供應鏈中占規模主導地位
近年來,作為全球唯一擁有所有工業門類制造能力的國家,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性大幅提升,已在諸多價值鏈中占據規模主導地位。一方面,全球供應鏈中中國占比全球產出份額由2000年的平均6%提高到2018年的30%以上;另一方面,電子、計算機、通信設備等知識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產品作為主要的全球供應鏈產品,已經開始成為中國產業增值的主力軍(OECD貿易增加值數據庫)。世界銀行在《2019年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中的分析指出:“全球價值鏈貿易網絡在2000年至2017年間發生了顯著的結構性變化,中國取代了日本和美國的部分地位,成為全球第二大供給中心,無論是從附加值出口的規模,還是從與其它國家的緊密聯系的數量來看,都是如此”(如圖1所示)。
二、中國疫情對制造業供應鏈沖擊不容忽視
不管是從全球供應網絡還是從貿易增值視角出發(如圖2所示),此次疫情所帶來的對于國內乃至全球供應鏈沖擊不容忽視。一方面,國內制造企業推遲復工復產、人員不足、資金短缺、物流受阻等所造成產能的下降使得部分企業對上游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導致供應鏈前端的企業受到沖擊,且隨著產能供給不足導致下游中間品的提供渠道受阻,供應鏈后端由于原材料的缺少而受到沖擊;另一方面,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擴散的加重,這些問題將通過全球供應鏈網絡倍增放大,對全球制造業帶來極大負面影響,也將會對我國制造業帶來反向沖擊。3月2日,經合組織(OECD)已將2020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從2.9%下調至2.4%,并進一步表示,“若疫情在歐洲和北美廣泛傳播,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將可能進一步降至1.5%”。
圖2:中國和主要伙伴的貿易增值流動(計算機、電子、電子設備)-左、經濟增長預期-右
三、本次疫情對制造業供應鏈影響調研分析
01 調研概況
調研范圍覆蓋26個省(市)、5大行業領域。本次參與調研企業共計679家,分布于上海(15.38%)、江蘇(14.69%)、廣東(14.69%)、浙江(9.09%)、山東(7.46%)、北京(5.13%)、河北(3.73%)、天津(3.5%)等26個省(市),且主要集中于長三角、粵港澳和京津冀地區(如圖3左所示),所涉行業領域包括裝備工業(40%)、汽車工業(14%)、電子信息工業(8%)、原材料工業(6%)、消費品工業(5%)以及其他工業(27%),其他工業包括造紙、家電、醫藥、化工、紡織等(如圖3右所示)。
圖3:參與調研企業區域分布圖(左)及行業分布圖(右)
調研企業以大型、小型民營企業為主。參與調研企業中,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企業分別占比為23.08%、15.14%、42.07%和 19.71%,且以民營企業為主,占比達到63%,外商投資企業次之占比18%(如圖 4所示)
圖4:參與調研企業規模(左)及類型(右)
02 影響分析
1、復工難和產能恢復成為制造業企業面臨的主要矛盾,汽車產業尤其突出。八成企業已實現復工,且以小型民營企業為主。截至3月4日,82.98%的企業已完成部分復工,1.4%的企業未受疫情影響保持連續生產,7.92%的企業計劃3月中旬前后復工,7.69%的企業尚未有具體復工計劃。其中,未停工企業中以大型國有企業為主,已復工企業中以小型、大型民營企業為主,未復工企業中以微型民營企業為主;此外,電子信息工業企業實現復工比例最高為 97.22%,其次是汽車企業為 85%(如圖5所示)。
造成企業暫未完全復工或暫無計劃復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配套企業尚未開工,客戶需求降低;二是物流交通尚未恢復,多數員工無法到崗且口罩、溫度計等防疫物資匱乏;三是上游原材料供給不足且企業自身庫存消耗殆盡被迫停產;四是市場整體暫未恢復,供應鏈斷流,且多數企業面臨資金短缺(一般企業賬面流動資金控制在 1-3 個月)和融資困境;五是企業所在地區疫情相關政策信息尚不明朗,且政府開工審批手續繁瑣(如圖 9右,僅 7.93%的企業表示相關手續對企業復工復產造成嚴重拖延)。
圖5:截至3月4日企業復工情況(左)和不同規模企業復工情況(右)
僅兩成企業產能恢復在80%以上,且以裝備企業為主。截至3月4日,22.38%的企業產能恢復在 80%以上,28.21%的企業產能恢復在60%-80%之間,49.42%的企業產能恢復在60%以下,其中,原材料工業企業的產能恢復主要集中在60%-80%之間,裝備、汽車、電子、消費品工業企業的產能恢復主要集中在40%-80%之間(如圖6左所示)。縱向來看,產能恢復 80%以上企業中裝備工業企業居多,占比為39.58%;汽車工業次之,占比14%(如圖6右所示)。
圖6:截至3月4日企業產能恢復情況(左)和產能恢復80%以上行業占比(右)
五成企業預計3月底之前產能完全恢復。參與調研企業中,60.14%的企業預計在3月底產能能恢復到80%以,49.42%的企業預計3月底前產能完全恢復(如圖7所示),其中,汽車工業復雜度高,整車組裝的及時生產特性也帶來了零部件低庫存的特征,且汽車零部件的短期替代性弱,區域性零部件供應不足直接導致汽車主機廠產能恢復受阻并面臨停產風險,其預計 3月底能實現產能完全恢復的企業占比僅為40%,遠低于其他行業。
圖7:3月底企業產能預計恢復情況(左)和企業產能預計完全恢復情況(右)
2、企業復工壓力主要源于企業外部供應鏈中斷問題,主產區與主銷區分離的產業更為明顯外部壓力阻礙企業全面復工。參與調研企業表示,83.22%的復工壓力源于企業外部,僅16.78%的復工壓力源于企業內部(如圖8左所示)。同時,60.14%的企業表示其所在地方政府針對本次疫情防控以及企業復工復產已出具精準的落地指示以及相關政策措施支撐,對企業復工復產沒有造成拖延;僅 7.93%的企業表示相關手續對企業復工復產造成嚴重拖延,這部分企業主要集中于湖北、廣東、江蘇、上海等疫情嚴重地區,出于對疫情的防控考慮,有關復工政策相對較嚴(如圖 8右所示)。
圖8:企業復工壓力來源(左)和企業所在地方政府復工批準手續便利性(右)
企業供應鏈、勞動力問題突出。參與調研企業普遍表示供應鏈出現問題是其所面臨的最大外部壓力,其次是市場未恢復情況下客戶需求的大幅降低,交通物流成本的上升對于汽車、電子信息等主產區與主銷區呈現分離的行業影響更為明顯。同時,企業內部勞動力的短缺以及現金流、資金流的斷裂對于企業完全復工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掣肘,其中,包括機床行業在內的裝備工業領域受現金流的影響更甚(如圖9所示)。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接受調研表示:“目前機床行業經營非常困難,面臨著嚴重的供應鏈斷流、招工不足、流動資金短缺等問題,部分企業雖暫時轉而生產口罩等防疫物資,但由于機床所涉領域繁多,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一個企業出現問題,對于整體機床行業將是一系列連鎖反應,很多企業將面臨破產風險”。
圖9:企業內部復工壓力大小(左)和企業外部復工壓力大小(右)
3、企業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均出現一定程度斷流壓力,供應鏈優化迫在眉睫疫情對供應鏈關鍵材料和零部件供應影響嚴重。參與調研企業中,35.20%的企業表示其關鍵材料和零部件的供貨速度和價值均受到影響,但問題不大;29.14%的企業表示其關鍵材料和零部件的供貨速度和價格均受到嚴重影響;23.08%的企業表示其部分材料和零部件出現斷供(如圖10、11左所示),且電子信息、裝備工業、原材料工業、汽車領域出現斷供企業占比分別達到33.33%、27.06%、26.92%和 18.33%(如圖10右所示)。配套企業復工和產能恢復高度承壓。截至3月4日,僅一成配套企業實現80%的復工率,多數配套企業復工率集中在40%-60%之間(如圖12右所示)。從產業鏈角度來看,接受調研企業的配套企業中,僅44.05%的上游配套企業實現產能恢復六成以上,僅41.49%的下游配套企業實現產能恢復六成以上(如圖13所示)。故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調研企業的有效復工水平仍然不高。
四、需求分析
1 多措并舉助企業應對疫情沖擊
為打贏這場戰役,參與調研企業普遍“多措并舉”積極應對本次疫情沖擊,49.42%的企業選擇加強技術研發,始終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44.76%的企業選擇對接新的供應商,來應對本次疫情對供應鏈的影響;40.56%的企業選擇減少用工需求,來降低企業成本壓力;38.93%的企業選擇提高生產過程中的自動化水平,不管是通過加強互聯網協同制造,還是投入智能化、自動化設備,從提高生產現場力來強化生產運營效率,其中,原材料工業(46.15%)、電子信息工業(44.44%)以及裝備工業(43.53%)選擇提高自動化生產水平的企業占比高于總體水平;24.94%的企業選擇尋找新的業務,諸如生產醫療防疫物資,其中,原材料工業、電子信息工業由于其行業特性,轉向生產醫療防疫物資的企業比例較高,分別占到30.77%和30.56%(如圖16左所示)。此外,接受調研企業中選擇提高生產過程中自動化水平的主要以大中型為主,分別占比大、中型企業數量的52.53%和48.44%。(如圖16右所示)。2 各項政策為企業戰疫保駕護航
疫情沖擊下,多數制造業企業面臨供應鏈斷流、生產物料庫存不足、現金流短缺、
運輸物流成本上升、防疫壓力倍增、市場灰度不足、客戶需求下降等多重困境。從政策需求角度出發,本次調研從不同角度征詢了企業對于相關政策的迫切性,并對相關政策措施作了排序,排名前五的政策需求依次為減免稅費、廠房設備等成本補貼、減免利息、提供資金流動性支持以及提供防疫專項補貼(如圖 17所示)。目前,不管是財政部預撥疫情防控補助資金、央行進行 LPR降息操作以及發放首批專項再貸款、全國人大常委會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和實施企業緩繳住房公積金政策,還是稅務總局發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稅收優惠政策指引》等政策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覆蓋了企業的相關需求,為企業保駕護航贏戰疫。五、疫情沖擊供應鏈背景下的企業應對之道
這次公共衛生事件雖然給我國制造業發展帶來了很多不確定因素,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這次疫情所帶來的時間和空間,進一步促進我國制造業積極加強技術創新和供應鏈管理創新,為高質量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
(一) 政府層面1.創建良好發展基礎
一是通過這次公共衛生事件,爭取延緩執行中美貿易談判第一階段協議中對我國不利的條款,特別是出口管制等措施可否爭取豁免;二是根據不同行業的發展規律,進一步優化我國制造業供應鏈布局,重點支持關鍵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建設良好的制造業發展生態;三是對制造業基礎工業加大扶持力度,如機床工業、材料工業等,進一步提升我國制造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2.落實各項政策措施
一是強化政策保障,進一步強化落地各地政府對制造業企業的稅費減免、利息減免、貸款展期、企業經營成本補貼等政策措施,并有效評估各地疫情風險等級,實施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措施,有序推進中低風險地區制造企業復工復產,嚴防疫情從國外反向輸入國內;二是強化物資保障,重點推進醫用物資、生活必需品等關鍵行業及上下游行業的復工,為其他行業復工提供保障,并加強對復工企業的防控指導、幫助企業調配復工防疫物資;三是強化生產支持,幫助企業協調解決招工、原輔材料和產品發貨運輸、供應鏈對接等相關困難和問題,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復工。四是加強區域間產業協同協作機制,保障物流暢通效率。
3.關注疫情對供應鏈沖擊的傳導效應
對于機械、電子、汽車和家電等產業鏈較長的行業,建議政府部門建立全面的供應鏈安全評估機制,在關注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同時,科學評估疫情對供應鏈沖擊的溢出效應和傳導效應。其中,建議重點分析評估供應鏈整體和關鍵環節對于疫情的抗沖擊能力,尤其注重保護關鍵產業鏈中掌握核心技術“小巨人”企業的穩定運營。
(二) 企業層面
1.內外兼顧部署企業防疫復工
企業的防疫復工措施,不僅要重內、還要兼外。一是建議大中型企業通過信息共享、資源互通和資金扶持等手段來保障供應鏈的平穩有序運行,可采取諸如調整內部生產計劃、調整對配套企業的付款方式來降低中小配套企業的資金壓力等措施;二是建議小微企業提高風險意識,擴大信息關注面,提高運營靈活性,避免因供應鏈波動而導致經營受阻。
2.多種措施增強風險抵御能力
一是建議勞動密集型企業適度考慮提高自動化水平,采用在線協同研發和遠程運營,通過共享技術工人或生產能力來減少員工返工難的問題;二是建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合作,協同作戰共享信息,共謀出路;三是建議汽車、電子、家電、機械行業利用工業互聯網等手段來優化資源配置,在產業鏈上組成若干協同聯合體,增強風險抵御能力。
3.互通有無推動產業協同復工
一是建議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加強交流,通過在線研討、社交媒體等形式交換供應鏈信息,互通有無;二是建議大型企業加強對配套和服務型企業的保護和支持,“安內”的同時也要注意“保外”,推動產業鏈協同復工;三是建議發揮龍頭企業作用,以龍頭企業為代表,支撐地方政府或銀行相關工作,針對產業集群來制定供應鏈相關金融扶持政策,保護供應鏈中小配套企業能夠順利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