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丨 數字化戰“疫” 下制造業轉型的痛與解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大考,再次喚起了人們對于加速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思考。當不可抗力到來,現存的運營體系有多大韌性?若既有增長模式受阻,還有哪些升級思路?
01 尋根溯源:疫情之下,傳統制造模式面臨挑戰
此次疫情中受沖擊最大的就是采用傳統管理手段的制造企業。這些企業大多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數字化程度低,高度依賴人力生產,價值鏈基本以人工線下操作為主。
疫情讓許多以人為核心生產力的傳統制造企業猝不及防。傳統制造模式運營靈活性差、效率低、抗風險能力不足等弱點暴露無遺,人工生產的劣勢愈發凸顯。相信疫情之后,將有更多傳統制造企業將會走上轉型之路。
02 危中尋機:企業的自救之道
近期,全國開始陸續復工,各地正在有序解除勞動力流通限制。但是對于勞動密集型的制造企業而言,做好防疫抗疫工作,最大程度減少人工干預,避免人員密切接觸造成交叉感染,仍是復工后的首要任務。在此特殊時期下,基于自動化的智能工廠對國內制造企業恢復生產至關重要,自動化設備的優勢也更為凸顯。
全球汽車制造業是自動化水平最高的行業之一,早早開始了智能工廠的改造與建設。而有些服裝行業內的龍頭企業,近些年陸續建設了智能工廠,轉向工業4.0 時代。在疫情中,他們站了出來,面對變化,臨危不亂,輕松應對產品和生產模式的變化,生產了疫情急需的口罩和防護服,為前線抗擊疫情提供保障,更承擔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對企業而言,未來無論是商業模式還是服務模式,都應該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轉型,由“人工”邁向“自動化”已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