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追蹤: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復工復產有序推進
為進一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縫制機械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影響和企業復工復產工作進展,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于3月3日-6日在會員企業范圍內開展了第二階段企業復工情況問卷調查。截止3月7日零點,協會累計收到問卷及電話方式調研共228家會員企業,其中整機企業124家,占54.3%;零部件企業74家,占32.4%;商貿企業30家,占13.3%。
從反饋信息來看,自2月24日進行第一階段會員企業復工復產調查以來,復工復產的企業數量增加近70家,企業復工率達91.19%,比上期提高4.85個百分點,人員返崗數量增加了4.3萬人,人員返崗率達81.41%,比上期提高32.4%,縫制機械企業復工復產穩步推進。
在所有調研企業中,有91.19%的企業已經復工,復工人數占正常生產情況下用工人數的81.41%,企業產能平均恢復至63.17%,企業復工復產情況均明顯好轉。
(一)分企業類型復工復產情況
從企業類型來看(圖1),整零制造企業復工步伐加快,復工率高于商貿企業。整機企業有90.32%已復工復產,較上期提高5.8個百分點;零部件企業有97.3%已經復工復產,較上期提高7.6個百分點。所調研30家商貿企業中,除少數幾個企業在第一階段復工外,其它企業大都在第二階段內復工,且有13.33%的企業尚未復工。據行業骨干整機企業反饋,國內上萬家商貿企業及門店目前復工率不足50%。
圖1 分類別企業復工復產情況
(二)分規模企業復工復產情況
從企業分規模來看(圖2),大型企業復工復產率已達100%,中型企業復工復產率達92.59%,規下企業復工復產率達86.3%,大型企業要稍高于中型企業,規上企業復工復產率明顯高于規下企業。其中,規上企業復工復產率較上期提升7.5個百分點,規下企業復工復產率較上期提升8個百分點。從調研反饋來看,目前已復工、未復產和未復工復產的主要集中在規模以下企業及部分中型企業,占比分別達13.7%、7.4%。
圖2 分規模企業復工復產情況
(三)員工返崗情況
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在各地降低防疫級別、交通逐步暢通,以及地方政府出臺包車、返崗補貼等惠民政策推動和監督下,行業企業的員工返崗率在第二階段呈現大幅上升態勢(圖3)。其中,返崗人員超過90%的企業占比已經達到56.58%,74.12%的企業員工返崗率已經超過80%,短短十天左右,相比上期員工返崗率超過70%以上的比例大幅增長38%。隨著人員的快速到位,保證了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面展開。
圖3 員工返崗情況
(四)產能恢復情況
隨著人員返崗率的較快提升,上游供應鏈逐步復工復產,企業的生產全面步入正軌,產能恢復呈現積極向好態勢,行業整體產能恢復到63.17%(圖4)。其中,產能恢復70%的企業占比由上期的9.94%大幅提升到現在的61.41%,產能恢復處于60%以下的企業占比由76.9%快速下降到29.39%。22.37%的企業產能恢復已經超過90%。
圖4 產能恢復情況
從調研來看,近一階段以來,隨著企業大量陸續復工復產,上下游供應鏈復工復產情況也有了明顯好轉,部分備有成品和半成品的企業生產已經完全正常,但是離行業產業鏈全面恢復正常仍有一定距離。
調研統計顯示(圖5),當前仍有59.65%的企業由于受人員未完全返崗、供應鏈企業復工滯后等影響,存在部分原料、配件供應不及時,導致企業部分產線無法實現連續性生產,造成部分企業存在復工卻未能復產等現象。如,行業電控、挑線桿等重要零部件,受重點企業缺工和產能不足等影響,目前仍處于供給不足缺貨狀態;鑄造、熱處理、電鍍、發黑等外協企業大都設在遠離市區的鄉鎮郊區,受疫情控制、人員返崗、交通限制等影響,復工更為緩慢,產能明顯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零部件企業的正常生產和供給能力。
圖5 生產及供應鏈恢復情況
三、企業訂單情況
據協會綜合調研來看,由于疫情對服裝等行業線下消費造成巨大沖擊,加之國內中小服裝企業等普遍復工緩慢、需求不足,除了生產防護服的企業尚有部分設備需求外,目前國內市場對縫制設備的需求仍處于階段性停滯狀態,一季度內銷市場形勢相對嚴峻。如,縫制設備的重要市場廣東省,受紡織面料及服裝大市場未營業、大量從事制衣業的湖北人未能返崗等影響,中小制衣廠尚處于大面積停工狀態,嚴重影響縫制設備內銷市場。
縫制設備外銷市場需求目前相對正常,訂單未見明顯萎縮。但是隨著全球疫情的較快擴散和對全球供應鏈及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東南亞等行業部分重點出口市場如越南、柬埔寨等下游工廠出現停工待料現象,預計疫情影響將從消費端不斷向生產端蔓延,未來縫制設備國際市場需求也將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
從調研企業反饋來看(圖6),有25%的企業目前訂單較為充足,受到的影響不大;有58.33%的企業認為受到疫情影響較為明顯,企業訂單不太飽和;有16.67%的企業認為受到的影響嚴重,訂單嚴重不足。總體來看,受疫情影響,內需低迷,外需不確定性增加,企業復產后面臨的挑戰加大。
圖6 企業訂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