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盤點(一)| 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智慧工廠
關鍵詞:智慧工廠
智能生產管理系統、360度智能切布的自動模板機、高精度自動裁床、可以完美模擬真人手工縫制的2D縫紉機器人、智能化工業互聯全套設備、物聯智能制造解決方案……這些在CISMA2019盛會上亮相的自動化、智能化的縫制設備正在逐漸代替傳統的手工縫制。
智慧工廠是在制造業一系列科學管理實踐的基礎上,深度融合自動化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和智能科學技術,結合數據、信息和知識建立核心競爭力的,更具競爭力的新一代制造業企業及其生態系統。智慧工廠以創造全新客戶價值和最佳用戶體驗為宗旨,覆蓋了廣泛的協作網絡和知識集合。
智慧工廠是繼自動化工廠、數字化工廠、智能化工廠之后,現代制造業企業發展的新的高級階段,是具有創新力、生命力和極具競爭力的新一代制造業企業及其生態系統的發展愿景。
“智慧工廠1.0”是針對中國制造業的現狀,整合成熟技術與經驗,實現轉型升級的第一步,也是邁向智慧工廠的關鍵一步。
那么,在當下,以《中國制造2025》戰略為引導的服裝制造業毋庸置疑是需要智慧縫制工廠來轉型升級的,而且是必走之路。
眾所周知,縫制機械行業是典型的先進裝備制造業,技術革新是行業發展的原生動力。當前,世界范圍內的新一輪科技革新正在主導市場潮流,聲、光、電以及遙感控制和云端大數據與制造行業的不斷碰撞和融合,給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基于物理信息系統的智能化創新改造正引領縫制機械及下游用戶行業在商業模式、生產方式、產品研發及產業鏈體系等方面不斷拓展。大力提升縫制加工相關各行業的基礎生產及創新實力,通過技術改造、業態升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特色中小企業群,進而實現我國輕紡產業結構優化和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既是增強國家制造業實力,在國際領域取得更多話語權的任務,也是廣大業內企業力爭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下游行業提供高附加值產品的共同需求和目標。
智縫時代,企業何去何從?
智慧縫制工廠的形成歸根到底的核心在于智能制造的打造上,即以物聯網為基礎,以數字化為中心,以信息物理系統CPS為手段。
國內縫制機械行業技術專家楊明才表示:“當前縫制機械行業基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的新運營體系已初具雛形,并正由單純的工業機械制造向智能制造和整體解決方案及系列增值服務方向快速轉變。根據目前縫制機械行業的基礎和發展現狀,中國縫制機械行業要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必須在物理模型、信息模型和能量模型三個維度上,實現裝備的橫向集成、信息的縱向集成及產品生命周期和企業價值鏈集成。”
智慧縫制工廠的建設離不開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的技術,因此,一些縫企開始奉行高新技術至上的原則,一味地追求產品技術上的革新與創造,其實,這是打造智慧縫制工廠的誤區。
對于此現象,專家諫言:切勿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別人的成功可以借鑒,但一味照搬模仿是行不通的。不同企業的基因不同,適合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合自己。大多數時候,模仿者看到的只是別人成功使用技術手段的結果,對于實際應用的操作過程卻是一頭霧水。
在智慧工廠建設中,企業要認識到,無論是何種手段,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有用的。自動化、數字化只是手段,不是目標。企業應基于當前的技術水平和能力,合理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步步為營,堅定向著目標前進,這才是穩妥有效之道。
智慧縫制工廠不是能在短期內就實現的,企業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不能只看到當前的利益,迷失于手段中,因小失大,著眼長遠是企業應該持有的態度。
預判未來,明確發展道路
智慧工廠無疑是著眼未來的,因此,在當前基礎上,預判未來趨勢、明確企業發展路徑并做好準備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縫制機械行業長遠發展來看,要想建設更符合潮流的高效智慧工廠,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把當前的產品做到最好,還要考慮要做的下一代產品是什么,怎樣才能更好地生產出讓客戶更滿意且領先行業的產品。
很多制造企業被市場淘汰不是因為沒有把產品做精細、做好,而是對未來沒有預判,以至于不能及時連接上新的供應鏈、新的生態系統。歸根結底,這些企業是被淘汰在上一代了。智慧縫制工廠的內涵歸根到底還是要堅持“以人為本”。
此外,決策者在做預判時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考慮到可能發生的技術和產品的迭代。技術和產品迭代時往往會出現顛覆性的變化,上一代產品的生產線及設備尤其是自動化設備,很多時候是不能滿足下一代產品的生產需求的。所以在投入新生產線時,便需要考慮當前的生產線能夠支撐未來幾年的生產需求的問題。
智慧縫制工廠的建造是需要技術和以人為本雙向主導來打造的,在技術上用虛擬網絡把不同的實體設備聯系到一起,讓工廠成為一個整體。通過虛擬網絡,使產業鏈成為一個整體,與社會融為一體,從而完成縫制生產模式的根本轉變,在對未來產品的生產預判上有一個更加清晰的定位,那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模塊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智慧縫制工廠的建造也將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