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領導帶隊調研緬甸市場
- 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號召,協助行業企業更好地開拓國際市場,加強國際間供求信息的交流與采集,掌握國際市場需求及縫制機械應用狀況,2020年1月10日-11日,由楊曉京副理事長帶隊的中國縫制機械協會調研組一行在緬甸仰光進行了考察交流。
通過走訪,調研組了解到,近年來緬甸紡織服裝產業尤其是制衣業發展迅速,潛力較大。自2012年緬甸民主轉型以來,經濟迅猛發展,外國投資活躍,近年進入緬甸的外國投資大部分集中在紡織尤其是成衣制造領域。目前,緬甸平均每月新增服裝廠投資2至3家。據不完全統計,緬甸現有服裝廠近600家,中資企業近300家,主要集中在仰光地區。服裝廠規模多在1000人以上,制衣業創造的就業崗位已超過50萬,成衣產品已成為緬甸主要出口產品,2018年紡織領域出口創匯46億美元,預測在2030年會達到100億美元。本財年(2019-2020)第一個月(10月1日至25日),成衣出口創匯突破3.20億美元大關,同比增加約4000萬美元。
據了解,在緬甸市場制衣業發展主要存在三方面優勢:
其一,緬甸擁有豐富,且價格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在近5300萬人口中,有65%處于勞動年齡,而其中有一半為服裝制造業所青睞的女性人口。緬甸人重視家庭,學習適應能力強,適合成為服裝制造工人。勞動力成本低,最低工資約合654元人民幣/月,加上2小時加班以及其它福利約合1400元人民幣左右/月。
其二,緬甸享有歐盟、日本給予的普惠制政策,成衣出口該市場均享受免稅待遇。
其三,緬甸政府大力支持制衣業發展,外商投資可以獲得3-7年免稅政策。
但同時,投資緬甸也面臨著社會制度、語言、文化差異、工會體制等方面的問題,尤其是近年來緬甸工人罷工事件頻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外來投資的增長。
緬甸蓬勃發展的制衣業,為縫制設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緬甸市場縫制設備年銷售額近6000萬美元,其中年銷售額千萬美元以上的經銷商3家,主要代理以重機為主的日資產品以及中捷、杰克、寶宇、西島、元一等中國品牌,銷售產品覆蓋全產業鏈,但需求大多集中在基礎機型上。由于工人素質和熟練程度的問題,自動縫制單元設備及吊掛、云平臺、工廠智能管理系統等智能產品在緬甸服裝廠尚未有應用。
楊曉京副理事長在走訪調研中,向緬甸相關行業協會與企業詳細介紹了國內縫制機械行業發展的現狀與走勢。他表示,隨著國際紡織服裝造業的逐步轉移,與“一帶一路”合作發展機制的不斷推進與發展,緬甸紡織服裝產業未來發展可期,希望在緬中國縫企再接再厲,緊抓市場紅利,加深與緬甸服裝企業的合作與交流。
他還表示,中國縫制機械協會愿意進一步加強與緬甸行業協會的溝通,共同促進中緬行業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兩國服裝及縫機行業的雙贏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