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刺繡 創新模式闖出彝繡產業發展新路子
距離楚雄州永仁縣縣城7公里的永仁縣蓮池鄉查利么村委會是一個典型的移民搬遷村,全村移民搬遷人口的數量超過了原住人口。如何讓搬遷移民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得到長足發展?近年來,查利么村委會通過“協會+公司+車間+繡女”的經營管理模式,帶動了全村婦女參與彝族刺繡的產業化發展,還有男性村民也加入到刺繡行業中。目前,全村每年可生產大小繡品20多萬件,實現銷售收入1300多萬元。
彝繡產業為異地搬遷移民“找事做”
楚雄州永仁縣彝族刺繡歷史悠久,與“世界上最古老的鄉村T臺”、云南民族賽裝文化“根“和“源”的直苴彝族賽裝節相生相伴,是彝家婦女“指尖的藝術、心靈的花朵”。
為弘揚賽裝之源、挖掘彝繡之根、展示服飾之美、留住文化之魂、推動產業發展、培筑藝術之源、推動群眾創業脫貧致富,將彝族刺繡確定為全縣文化旅游產業重點品牌加以培樹。永仁縣將彝族刺繡確定為全縣四大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之一來發展,扶持了一批彝繡企業、彝繡協會、彝繡專業合作社、彝繡示范村和彝繡專業戶。
其中,距離縣城7公里的永仁縣蓮池鄉查利么村委會是一個典型的移民搬遷村,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386人。村委會下屬的凹泥奔新村、秧漁河新村、朵白么新村、向陽新村、把拉務村等5個村是扶貧易地搬遷安置點。從整個村委會的情況來看,搬遷人口比原來本村的常住人口還要多。為了使搬遷移民得到長足發展,查利么村黨總支抓住開展“雙推進”的機遇,積極為移民群眾想辦法、找出路,因地制宜發展彝繡產業。
“協會+公司+車間+繡女”模式方便村民參與
永仁縣蓮池鄉查利么村委會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云燕介紹,查利么村黨總支為了讓搬遷移民實現“留得住、能致富”的發展目標,針對搬遷來的彝族婦女無務工技能但都有彝族刺繡這門傳統手藝的實際,經多方考察比較,確定將彝繡作為彝族婦女增收致富的一項產業來培植,組建了彝繡產品合作社,幫助注冊了商標。
全村每年生產繡品20多萬件
為了打開彝繡產品的銷路,查利么村黨總支想方設法幫助彝繡合作社找資金、學技術、闖市場。在永仁縣扶貧辦、永仁縣民宗局幫助下,在凹泥奔新村建了100平方米的繡房,購買了繡花機、縫紉機、鎖邊機等刺繡設備;爭取到婦聯“貸免扶補”貸款,共有100多名合作社社員分別享受到5至10萬元的無息貸款,通過這筆啟動資金走上發展彝繡的路子;爭取到玫琳凱公司100萬元扶持資金支持,對積極從事刺繡產業的繡女給予每年2000元的無息小額貸款扶持。
在彝繡產業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查利么村黨總支打破地域界限,在凹泥奔新村及周邊村組從事彝繡加工、銷售的黨員中成立了彝繡產品合作社黨支部,將刺繡能手發展成為黨員,對周邊群眾進行技術培訓,使許多原本在家賦閑的婦女,成為掙錢能手、致富骨干。
李云燕介紹,實現了產業化生產后,每年可生產大大小小的繡品20多萬件,查利么村委會彝繡年銷售收入達1300多萬元。其中,刺繡骨干一年的收入可以達到20余萬元,而一般的協會會員會員人均年收入達到3萬塊、普通繡女人均年收入也有1萬多塊。。
通過不斷發展,查利么彝族刺繡的名氣越來越大,闖出了一條“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彝繡產業發展新路子,彝繡已成為凹泥奔新村及周邊村組彝族婦女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婦女們制作的產品成品通過展銷會之類的渠道帶到全國各地出去,繡品賣到了美國、韓國和北京、上海等地,并與一些服裝加工企業簽訂了訂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這門歷史悠久的民族技藝。
刺繡骨干年收入超20萬元
李芬是2002年響應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遷至蓮池鄉查利么村委會凹泥奔新村的村民之一。在這里安家之后,李芬感到更多的是迷茫,不知道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自己能干些什么。在政府部門提倡挖掘、保護傳統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從永仁的刺繡之鄉中和鎮直苴村搬遷而來的李芬意識到,手中小小的針線很有可能是以后的一條發展出路。2003年,第一張訂單1萬元的訂單更讓李芬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她和周圍的繡女一起完成了這張訂單。
如今,事業有成的李芬是“楚雄州十大彝族刺繡女能手”之一,她的作品“彝山火把節”被楚雄州委、州政府選定為對外交流活動禮品。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李芬通過項目扶持擴大經營規模,聯系帶動繡女50多人,促進全縣彝繡產業發展。同時,合作社還與彝人古鎮彝家公社簽訂彝繡產品訂單,每年訂單銷售50萬元以上。
除了李芬之外,目前,查利么村委會還有李繼雁、殷必芳、李麗鳳等3位州級彝繡文化傳承人,通過發展彝族刺繡產業實現年收入10萬元,人均收入約6萬元,年收入上萬元的有10余戶,刺繡協會會員收入人均每月不少于2500元,最低不低于500元。
村里已有男性開始從事彝族刺繡
在擴大銷路的同時,查利么村委會黨總支積極幫助合作社聯系開展刺繡技術培訓,先后7次組織25名刺繡骨干到北京、杭州、新疆等地參加專業學習,并根據合作社的發展需求,邀請省、州各級專業教師到合作社開展業務培訓,提高社員的刺繡技術。此外,黨總支還組織合作社社員和作品參加昆明、香港、北京等地舉辦的民族手工藝展示展銷活動。
此外,村委會結合當地彝族群眾傳統習俗,在每年的正月十六舉辦“繡花節”,組織開展賽裝、賽繡等民族節慶活動,讓外面的人了解并喜歡上彝繡。隨著這些活動的舉辦,彝族刺繡作品開始越來越接地氣,帶動了小飾品銷售量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