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縫紉機上的工業互聯網,服裝制造正在被顛覆!
- 當下,服裝行業面臨著極其急迫的轉型壓力。過去,一個客戶可能一次就一個款式下單10萬件,現在大量的客戶每次下單十幾甚至幾十個款式,每個款式第一單可能就100件。但如果他們賣的好,他們會很快追加500件、5000件、50000件,而且交貨的時間很急。不僅新的客戶如此,老的客戶也隨著互聯網的變化,訂單特點開始往小批量高頻次靠攏。
上圖:漢帛掌門人高敏——產業互聯網賦能傳統制造。
服裝智造云:一臺縫紉機上的產業互聯網
如果從系統的角度來看,從計劃排期開始,到整個生產過程的經營管理、生產管理、包括每個工序流程。
對應到工廠方面,就要有工業終端感知設備。這個終端體系主要有兩個部分,一部分就是采集設備的參數、設備的狀態,這是我們實現柔性制造在數據上的基礎;還有一部分就是為了展現我們整個工作的流程,包括工作指令、工作表現等,它是可以把生產終端采集記錄的這些數據,展現給相關方,提供項目協作的效率。
解決方案里面,我們會利用pc端的應用,還有現場的電子看板,以及我們的工人所使用的工業手機、工業平板等。做到既能夠獲取數據,也能夠表達數據。
獲取數據、表達數據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人員、設備、物料的全鏈條數據管理。這也是智造云解決方案的核心邏輯。
根據這個核心邏輯,智造云解決方案會聚焦在交期、成本、品質這三個關于成衣加工的最重要的指標上:
交期:傳統生產的大訂單要有三個月到半年的生產周期,那哈勃智造云必然要把生產周期縮短,把訂單從原來的三個月變到15天甚至到3到7天,這是智造云解決方案里面一個非常出彩的成績,也是實現柔性制造在產能上的重要支持;
品質:由于把整個生產過程當中工藝工序全部數據化,智造云能夠實現品質的追蹤、透明化。這意味著我們不僅知道精確的不良率,還能提早甚至現場發現,錯在哪個工位哪道工序哪一針,精準發現問題,精準改進;
成本:當所有的數據都采集出來,后臺通過數據分析,就可以把制造成本管理成本,包括我們整個生產過程當中一些冗余成本,用真實可感知的數據分析展現出來,為進一步優化成本提供明確的方向。
不良率預期至少可以降低20%甚至更高,生產效率提高30%,通過智能儀表對水電氣的監控,能源成本降低15%,并實現柔性制造。這是我們智造云到今天為止的成績單。
服裝智造云的思路是,我們就從一臺縫紉機開始。
我們在一臺縫紉機上加裝傳感器,它可以鏈接到你的手機上,通過APP來呈現,非常簡單平價的改裝方式。
改裝后,你能得到大量全新的工作指令,例如知道這臺縫紉機扎了多少針,用了多少布和電,自動計算它一天的工作效率,通過縫紉機給操作它大的工人發指令。
而這些功能集合在一起,就能帶來效率提升、成本優化,以及更直觀的認知,更理性的決策。
智能工廠要實現,首先要標準化,工序工藝要標準可衡量;然后要數字化,可以被計算被采集;最終實現數據分析,智能決策,也就是智能化。
哈勃智造云長年努力的結果,就是在一臺縫紉機上實現了這三化改造。
垂至腰際的黝黑長發和一張笑起來略帶羞澀的娃娃臉,是高敏給人的第一印象。
不過,當她坐在你面前,開始講述她對于服裝行業的理解和戰略謀局之時,不容置疑的語調和嚴密系統的表達,會讓人瞬間感受到來自“霸道女總裁”的無形壓力。
這位80后女企業家,如今管理著近萬名員工、操盤超20億元資產,并正雄心勃勃地帶領著八年前從父親手中接過的漢帛,進入中國制造業轉型探索的無人區。
這樣一家典型的中國傳統制造企業,一年前卻選擇了一位打破“次元壁”的合作伙伴。2019年初,高敏宣布漢帛與富士康達成合作,將富士康的柔性生產與智能制造能力導入漢帛的生產體系。
一家傳統女裝制造業和一家全球科技代工巨頭,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高敏說,當下的產業互聯網革命,正發生在漢帛工廠流水線的縫紉機上。
如今,這場發生在中國制造最底層的革命已悄悄進行了一年時間,而對于高敏來說,“現在也許是時候了。”
改造縫紉機
在產業轉型升級的語境中,紡織業一度被視作首先“拋棄”的舊動能。不過,中國服裝協會專職副會長周一奇,此前在“CCG全球時尚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成立儀式上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指出,中國服裝產業目前擁有15萬家規上企業、在2018年占據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10%——紡織服裝業依然是實體經濟的中堅力量。
隨著以李佳琦、薇婭為代表的帶貨網紅、淘寶品牌、社區電商的訂單逐漸增多,服裝業面臨的環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以大客戶為中心,隨之而來的大批量訂單已逐漸成為歷史,對于包括漢帛在內的傳統生產企業來說,轉型已經勢在必行。
但如何轉型,成為擺在同行競業者們的首要難題。工人手中那臺小小的縫紉機,成為了高敏改造漢帛的突破口。“我們的邏輯很簡單。現在大部分軟件或大眾系統,可以呈現很多可視化的信息,除了成本比較高,你會發現中間還缺一個東西——縫紉機的數據。所以我們就跟所有軟件公司反過來,先切縫紉機的數據。”
在漢帛,高敏為縫紉機建立了一整套解決方案,“我們會在每臺縫紉機上裝一臺設備(Device),這臺機器可以抓取縫紉機的數據,同時又可以指導工人進行哪一步操作工序。所以在新的產線上,機器不動人動。工人根據不同款式,刷卡用這臺設備看他要做什么工序,工人會流動起來。”
盡管還沒有為這臺設備想出一個名字,但高敏對其充滿了期待,“工業領域并沒有成功的產業互聯網項目,盡管也有類似的項目,但整體投入成本非常大。但我們整套系統加起來,一個百人工廠,可能20萬元左右就能搞定。”
在高敏看來,相比此前風生水起的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門檻要高得多。“我找了一批最傳統的互聯網人一起做這件事情。所以我不怕被挖人,只有最傳統的紡織制造業出身和最傳統的互聯網人在一起,才能產生這樣的綜合效應。”
起碼從目前來看,趨勢站在了高敏這邊:導入富士康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立哈勃智慧云、構建“ZHI”時尚產業鏈……漢帛在她接手之后每年實現了30%的增長。2018年,高敏受邀進入由全球6個核心供應商組成的H&M戰略顧問團,此前的漢帛管理層從未有此待遇。
如今的高敏把漢帛定義為服務產業的服務商,“這個產業永遠不可能只是一個點,而是所有環節一氣呵成。賣面料的人永遠在想做什么衣服,做衣服的人永遠在想怎么做出來,做出來的人永遠在想怎么賣出去,一環連著一環,從頭到尾聯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