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貿易戰背景下中國外經貿形勢
2019行業大會期間,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白明受邀到會,針對中美貿易戰進行了專題解讀,圍繞外貿變化概況、中美貿易戰等層面進行專業解讀。協會摘取部分觀點,供行業企業參考借鑒。
中國整體外貿概況
從外貿整體情況來看,入世以后中國外貿數據總體上漲,貿易戰固然會對中美經貿關系產生影響,但也要看到目前美國現在已經降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國,而且貿易戰初期,搶出口搶進口反而增加了貿易額,從2019年后期,數字才出現下降。
從匯率上看,今年人民幣貶值,外貿數據是進出口增長2.4%,但折合成美元是下降2.5%。橫向視角看,比不上越南但比韓國等國家強很多。從運輸視角來看,汽車運輸增長6%,基本上平穩增長;飛機運輸增長8%,說明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較快;輪船運輸下降1%;鐵路運輸增長42%,很大程度上中歐班列起到重要作用。
給對外貿易算一下細賬,一般貿易發展越來越快,已經占據主導地位,賺取低廉加工費的加工貿易,過去是半壁江山,現在差不多是四分之一。因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打造外貿新優勢自主品牌、優勢產權,更多體現在一般貿易。
外貿變化的最主要看點在貿易方式,也就是貿易新模式、新業態。從市場多元化角度來講,得益于與東盟貿易增長11%以上,與歐盟貿易增長8.3%,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美貿易拖后作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增長比較快,平均增長幅度加6個百分點。從貿易主體上來看,最主要的是民營企業占據主動,差不多達到占半壁江山。產品結構上來看,機電產品占外貿在57%,有所增長。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止跌反彈,除了服裝與去年同期持平,鞋、紡織品、家居、塑料都有所反彈。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 白明
今年人民幣匯率波動較大,對外貿影響主要體現在五個層面:第一折算效應、第二刺激效應、第三分配效應、第四匹配效益、第五個估值效應。除匯率變化,影響出口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成本上升、訂單減少、研發不足、貿易摩擦以及其他國家競爭、匯率波動、產業轉移等。
面對這些風險,企業怎樣化解?未來中國企業的外貿競爭優勢,未來要打造國際競爭的新優勢,包括質量、服務、技術、品牌、標準等,持續不斷地優化產業結構、技術改造、加強管理。傳統勞動力技能優勢不可持續,但有些勞動密集型產品也并不是說中國就不能夠有競爭優勢,中國還是人口大國,而且現在看勞動密集型產品,比如服裝、鞋帽,也已經出現很多高技術、有很多附加值很高的品牌。
中美貿易戰概況
中美貿易戰大體來分,主要出現在六個主戰場:第一大主戰場是對鋼鐵和鋁進口加征關稅。第二大主戰場是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從500億到2000億,從10%加征到25%,后來到3000億,就是狹義上的貿易戰。第三大主戰場是美國對中國的斷供。第四個主戰場,是所謂結構性問題。第五大主戰場是匯率。第六大主戰場圍繞世貿組織地位展開,即美國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和發展中國家地位。目前來說,中美貿易戰、日韓貿易戰、美歐貿易摩擦等,已經形成國際化貿易大戰。
貿易戰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對中國來說首先對美國出口下降,其次中國對美國進行反制,逐漸增加了國內相關下游產業的負擔,美國斷供也影響了中國部分企業,但相應的,美國對中國出口下降幅度相當大。第三個是對其他國家的“雙魚”影響,以韓國和越南為例:對韓國魚是殃及池魚,對越南是漁翁得利。
應當看到,首先,貿易戰沒有贏家,對雙方、多方都是互損的。其次,貿易戰加速倒逼中國改革,有助于讓中國在貿易戰過程中發現自身的短板弱點,進行針對性提升,這些改革本身也是中國預期的改革,只不過貿易戰中加快了進程。第三,,中國擁有14億人口組成的龐大的國內市場,就是國際市場中國分場,這是貿易戰中,中國最大的籌碼。
因此,面對著中美貿易戰,我們應如何應對?首先拓展國內市場,真正占據、站穩國內大本營。第二要加強“一帶一路”建設,體現出貿易暢通,最主要轉變外貿發展貿易,打造貿易競爭新優勢,對貿易戰中有共同訴求國家進行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