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英專家共同探討給“妙方” 助力溫州中小企業發展
- 借鑒德國經驗,助力“兩個健康”,主題為“如何實現從溫州制造到德國制造”的講座在溫州肯恩大學商學院舉行。中外專家共同為溫州中小企業提供成長經驗。此次講座由中國民主促進會溫州市委員會、溫州市工商業聯合會主辦,溫州民進企業家聯誼會承辦。
外交部歐洲司參贊
甌海區委常委、副區長樓了凡:
溫州中小企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樓了凡說,溫州中小企業其實和德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德國企業大都是家族和民營企業,從零起步,曾經也是山寨產品的代名詞。在德國的所有企業中,中小企業(產值低于5000萬歐元,員工少于500人)的數量占比達99.5%,吸收就業70.2%。
但經過積累發展,德國企業已經實現高質量發展,世界隱形冠軍達1300多家,約占全球半數。
德國企業的發展有何特點?在樓了凡看來,首先是企業家的大格局。即使是位于村里的企業,企業家也很看重自己的世界市場份額。其次,德國企業在財務上普遍不喜歡負債,通常更喜歡用盈利投入再生產。同時,德國的職業教育是企業成功的秘訣之一,職業教育系統承擔了全國近80%的培訓任務。
中小企業如何健康發展?樓了凡認為,對于企業家而言,一定要堅持發展方向健康,專注主業,同時目標高遠。在心態方面,不能只圖掙快錢,在財務上則要盡量少負債。在企業文化方面,應重視利他,善待員工。
未來,溫州中小企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樓了凡認為“培訓”至關重要,不僅要加強企業家培訓,還要加強中高級管理層和員工的培訓。
樓了凡透露,甌海區正準備借鑒德國模式,建立各行業實訓中心和企業家及管理層培訓學院,并出臺職能人才培養三年行動計劃。
在聘請國外專家方面,溫州還要積極推進智能化改造,用好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研究院等平臺,在企業家培訓交流、職業教育、智能化改造、工業4.0等領域與德國全方位深度對接合作。
杜塞爾多夫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羅嵐·埃科特:
中小企業成長為隱形冠軍有六個步驟
什么是企業中的世界隱形冠軍?用簡單的數據來描述,一家公司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是全球前三,或占企業所在大陸的第一,且營業額超過50億歐元。
經過多年研究,埃科特概括出了隱形冠軍的五大特質:在特定的經濟增長走廊持續增長;依靠技術或創新,在市場上還有沒被注意到產生利潤的特定細分市場取得領導地位;產品通常側重于高質量和可實現的價格溢價,并經常優化成本效益比;在分銷模式上,同時注重全球和區域性結構,并直接由公司主控;擁有相對較高附加值的價值創造策略。
如果用一組關鍵詞來形容隱形冠軍,埃科特認為是專注全球化和創新。通過全球化,可以分散風險和增加銷售額;通過創新產品組合和現有能力在新領域的增長,可以實現業務互補性增長。
同時,隱形冠軍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高質量的產品和以客戶為導向的策略。經過他的長期研究發現,以知識為導向的產品創新者和以客戶為導向的技術產品專家,是當今企業成為具有全球領導力的必備先決條件。
中小企業如何發展成為隱形冠軍?埃科特提出了六個步驟。第一步,是分析實際情況,確定企業自身優勢;第二步是分析或開發最有希望的業務領域;第三步,分析最有希望的目標群體;第四步和第五步是分析該目標群體目前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并從優解決它;最后一步則是從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延伸到其他有待解決的問題,從而開發解決復雜問題的方案。
劍橋大學制造研究院中國區項目團隊李律與喬納森·羅斯:
如何通過戰略管理工具提升企業效率?
劍橋大學制造研究院中國區項目總監李律結合服裝鞋帽行業的國際發展,為溫州本土企業指出了一條發展之路:從代工為主,向自主品牌轉型發展。
以韓國服裝業為例,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遭遇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競爭。面對市場環境變化的挑戰,韓國服裝業開啟了行業改造升級,一方面加大了科技投入,另一方面進行制造轉移,把中低檔產品制造大舉轉移國外,在本土生產高質量產品,同時實現培育知名品牌戰略。在這個過程中,韓國政府不僅支持研究開發,也積極幫助推動文化攻勢,對韓國服飾打開國際市場產生了積極作用。
不僅有成功案例,韓國制鞋業的沒落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教訓。回溯來看,韓國鞋業沒落的根本原因,是韓國鞋企過分依賴訂單生產方式(OEM),長期忽視了品牌創立,海外促銷能力以及專業人才培養。
國外的服裝鞋帽業的經驗表明,從成本競爭走向價值競爭,重塑競爭力是中國必然的發展道路。但中小企業如何建立長期運營自主品牌的發展戰略和內部流程機制呢?
劍橋大學制造研究院中國區行業代表喬納森·羅斯分享了一個提高企業內部效率的流程圖。通過聚焦待解決的問題,要實現的目標,和實現該目標的步驟,需要克服的難點等問題節點,專注于激發討論,讓更多人參與到企業各層面的討論中,以達成共識為前提,提高企業內在運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