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技術員:張濤
- 提起臺州,多數人腦海里會馬上浮現出“制造之都”四個字,同樣在椒江區的下陳,提起做多針機的張濤,周圍人都會談到 :“他們夫妻倆近幾年,特別拼。”
不平凡的技術人員
“做技術枯燥嗎?”本刊記者問張濤。
“枯燥?沒覺得。”他說,“沒事情做才枯燥,技術是我生活的一半。”
1997年,剛滿18歲的張濤,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上海飛球縫紉機有限公司,即現在的杰克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杰克),開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從車間流水線基層的對彎針開始,在個人能力和工作內容不斷深入的基礎上,張濤很有幸成為當時的技術部專家騰書昌的工作助理,張濤說:“事實上,我就是一直跟著滕工,學彎針技術,學了好幾年。”后來,張濤被調去技術部,他總結為:“在技術部待的時間最長,學到的東西也最多。”技術部之后,張濤調到了品質中心。他理解為:“做品質,技術是基礎,不懂技術肯定不行。”在品質中心一待就是三年。
從車間基層到技術部再到品質中心,十一年的技術專研,賦予了他過硬的彎針技術本領。同時,十一年里的市場工作處理,張濤還收獲了同行業伙伴對其工作和技術能力的肯定。
隨著時代不斷地進步發展,杰克的內部管理需求和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管理人員不斷更換和內在結構復雜化的情況下,對于一個專注技術,缺少一定職場交流能力的技術人而言,這是一個瓶頸時期。
危機亦是契機的時局,讓處于人生三十而立風口之上的張濤,萌生了走出去闖一闖的想法。思索再三之后,他帶著十年磨一劍的彎針技術本領,于2008年從杰克離職,創立了菱銳縫紉機廠(以下簡稱 :菱銳)。
張濤明白,僅憑一腔對縫紉機的熱情是不能讓一個縫紉機廠良好地發展下去的,幸好他在創業初期就規劃了菱銳的市場定位——以生產特種機為主。
只要沒有特別的工作安排,張濤一般都在生產車間和員工待在一起,親自把控技術上的每一個細節:“裝一個零件,你手法不一樣,最后裝出來的機器成品也會不一樣。”
去德國出差,參觀工廠,這些工廠的生產規模雖小,但產品水準,卻是世界一流,這讓張濤感慨萬千:“回來后,我就反復思考菱銳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是什么都去做。我就堅持做多針機系列和彎針類繃縫機產品,爭取把008多針機、1404多針機、1500縱直筒式繃縫機、720橫筒式繃縫機、787繃縫機包括四針六線拼縫機還有它們的延伸系列化、智能化做到極致。”
普通的技術人員
何謂“坦誠”,從辭源學說,“坦”是強調平而直,“誠”指真誠和真實。“坦誠”是指不隱瞞、不修飾本相與人、與己、與天地坦誠相見。提起為什么學習彎針技術,張濤坦言,從進飛球車間開始,他學的是彎針,一直專研的方向也是彎針。
談到近些年行業技術飛速發展給傳統縫制機械技術人員帶來的挑戰,張濤說:“隨著電子技術和智能化的發展,傳統的縫紉機技術人員由于缺乏相關領域的知識,如電子、電控這類技術知識,在新產品研發的時候,往往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他坦言自己特別欣賞德國人所秉持的“工匠精神”,為了產品的完美,對每一處細節的精益求精。為了讓縫紉機產品低噪聲、縫紉性能穩定、適合各種針織面料、自動剪線裝置方便用戶使用,張濤多次帶領團隊往返于臺州和深圳,進行了技術的深層次探索,積極與電子領域的相關公司開展業務合作,他說:“2019年CISMA上,我們賦予了多針機更多的智能和自動化元素,希望可以給行業和客戶貢獻一份我們微小的智慧。”
2010年縫制機械行業的行情和 2018年一樣生機勃勃,使得當年的很多生產規模較小的公司,在購買縫制機械零件時會比較困難。張濤提起那一年,卻非常開心:“因為供應商朋友們對我們的照顧,我們的零件供應從來沒有斷過。”
踐行和揚長,使得縫制機械行業內的多數人,都知道張濤過硬的彎針技術本領,與此同時他也能坦然面對自己不懂旋梭、不熟悉電子技術的不足之處。
談及菱銳的未來發展,張濤說:“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融入到縫制機械這個行業,我認為掙快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和我的企業,未來所追求的目標是把產品做精,相同的產品做出差異化、特色化。”
在技術實力籠罩的光環下,人人以為他無所不能;生活里的坦誠待人,又讓他回到普通人的隊伍。有光輝燦爛的時刻,也有暗淡無光的瞬間,這就是張濤,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技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