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機械進化論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從此,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1949年至2019年,70年里,中華民族在風雨中星夜兼程、砥礪奮進,譜寫了一曲曲與全球發展格局聯動的華彩樂章。縫紉機作為一件器物,在近現代中國的發展中,它緊隨時代的變遷,亦見證社會時勢的變換。
01
從零散到聚合的家用縫紉機生產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部分區域的縫紉機生產,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縫紉機零件、家用縫紉機、少量工業縫紉機的加工體系。但因為混亂的時局和市場需求的不均衡,縫紉機的發展速度非常緩慢。新中國的成立,改變了這一零散的縫紉機生產格局。1958年,國家在縫制機械領域進行標準化整頓,對全國家用縫紉機圖紙進行統一整合。從此,縫紉機零件加工結束了漫長的無序化狀態。一套完整的生產、檢驗標準,在保障生產質量的前提下,為零件的專業化生產夯實了基礎條件,加快了整個中國縫紉機發展進程。國家為了保障整機的生產質量,在圖紙上制定了整機的檢查、編號標準的前提下,還專門成立了檢查小組,檢查不合格不予銷售。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80年代這段時間內,在政府的引導下,逐步統籌規劃整個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方向,對技術進行了優化升級,同時也杜絕了縫制機械行業內存在的一些不良行為。從零散到完整的家用縫紉機生產體系,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同時也給這一時期的家用縫紉機生產帶來了良性的循環發展。
20世紀60、70年代,我國人口數量雖多,但人民的生活消費水平普遍不高。家家戶戶自己買布制衣的前提下,市場服裝成衣化程度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這樣的情形之下,使得家用縫紉機的市場急劇擴大,大大刺激了全國縫紉機廠商全力生產家用縫紉機。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我國家用縫紉機的產量迅速增長,在1982年創造了我國縫紉機年產量為1286萬臺的記錄(其中工業縫紉機33.7萬臺),占當時世界產量2411.2萬臺的53.3%,我國成為世界家用縫紉機生產的第一大國。
02
從家用縫紉機到工業縫紉機的技術進化
回顧中國縫紉機的發展歷史,家用縫紉機為主,工業縫紉機為輔的生產結構一直延續到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了縫紉機生產速度變奏的序曲。鞋服、箱包百貨等出口需求的猛增,下游企業對縫紉機的市場需求旺盛,而此時家用縫紉機的生產效率卻日漸不足。這一時期,很多下游企業使用的工業縫紉機均是從日本、德國等地進口。為了改變這一發展不平衡的市場現狀,20世紀80年代,國家對工業縫紉機產業進行了大力政策扶持,縫制機械企業也紛紛走出去與國外同行進行技術交流、合作。
1982年,中國標準縫紉機公司與日本三菱電機株式會社達成協議,引進LS2-150型(國內型號為GC6-1型)高速平縫機技術。GC6-1型高速平縫機一經面世,就產生非凡的影響力,成為當時國內質量最好、檔次最高的工業縫紉機。1985年,上海工業縫紉機廠與日本東京重機工業株式會社在北京正式簽訂了引進DDL-555系列高速平縫機生產技術與設備合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縫紉機行業規模最大、技術檔次最先進的引進項目,在海內外業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一方面是國內消費能力迅速提高,另一方面是國際低價服裝消費市場快速擴展,在巨大的就業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拉動下,我國縫制機械行業通過大規模的引進改造方式,對縫制機械的行業結構進行調整,使得以家用縫紉機為主的產業,迅速完成了從家用縫紉機向工業縫紉機的產品結構升級;完成了從中速縫紉機到高速縫紉機的技術優化;完成了從內銷型市場向內外銷型市場的戰略轉移。
03
電控技術落地生根的產業化變革
縫制機械電控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有了產品樣機,但整體性能的不穩定,使得其從科技成果到產業化的商業使用,一直不能落地生根。1986年,由中國人研發制造的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腦刺繡機繡出了第一朵花,并在1988年通過了輕工業部的新產品技術鑒定,結束了我國縫制設備領域電腦刺繡機只能依靠進口的歷史。在此基礎上,北京大豪電腦公司的創始人與青島縫紉機廠展開合作,將電腦刺繡機產品化。在國產電腦刺繡機誕生之前,進口電腦刺繡機價格昂貴,導致刺繡加工產品的成本非常高。國產電腦刺繡機的價格只有進口機的一半,而在功能和使用上更能貼近國內用戶,在技術支持和服務上又能及時跟進,因此產品一經推出便受到市場的普遍關注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