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紡織巨無霸”沖擊,企業轉產服裝面料,是解困還是攪局?
- 在家紡市場中,“價格戰”是企業常用的手段。但長久的價格戰并不利于企業的發展。今年以來行情更是一落千丈,訂單少,利潤薄,很多家紡面料商,甚至想到了“轉行”!
內貿需求走弱,訂單同比下降20%-30%
從相關數據來看,家紡行業2019上半年實現營收57.2億元,同比增長3.8%,實現凈利潤4.8億元,同比下降12.6%。
一家做床上用品的企業表示:“今年上半年家紡坯布廠的訂單量較去年同期下滑20%-30%。今年我們開始做天絲絨,可以做窗紗,睡衣等,質地輕薄,摸上去十分光滑、舒適,這款面料在市場上賣得還不錯。其他表現都是一般。”無獨有偶,一家內貿商也透露道:“我們主要做竹節布,生產的品種相對來說比較小眾、特殊,雖然面料每米的利潤與去年相差不大,但今年的總訂單量卻出現了20%的下滑,也就意味著總利潤也會出現20%下跌。”
中美關系影響家紡面料出口
內銷市場不景氣,外貿市場又是如何呢?我國一直都是紡織出口大國,且重點出口市場主要依賴于美國、歐盟和日本,這3個國家和地區幾乎占據了我國家紡面料出口總額的52%。
今年的中美關系復雜多變,也影響到了家紡面料的出口。吳江地區一家做家紡出口的企業負責人表示:“今年訂單的減少受中美貿易影響更大,以前美國客戶都會每個月穩定翻單的,現在雖然也在翻單但是單量縮小了,以前一個單子1萬米,現在一個單子5千米。”
一位做內貿的企業負責人說道:“今年的單量比往年少了大概1/3,還有一個原因是今年的外貿難做,很多外貿商都轉做了內貿!”這也從側面反映今年外貿方面的單量減少,導致外貿商都來搶內貿商的生意。
產能過剩,家紡面料利潤難以轉好
近年來,受環保政策以及用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紡織企業“北遷”成為趨勢,蘇州、紹興、海寧等傳統紡織重鎮也處于轉型升級之中,這也導致了大量紡織企業的外遷,中西部地區是國內紡織企業轉移的主要陣地。
除了沭陽,在宿遷的泗陽經濟開發區內,一個總投資達50億的“紡織巨無霸”恒天化纖家紡也在這里啟動。項目全部建成后,將成為擁有18萬平米「聚酯-紡絲-加彈-織造-印染」化纖產業垂直一體化車間的現代化紡織企業,可實現年銷售450億元。家紡市場處于“井噴”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