襯衫52道工序65%出自“縫紉機器人”!
- 近日,廣東溢達的RPA報關機器人也投入使用,成為全國首個在出口報關業務上應用運行的RPA機器人,處理時間縮短90%。佛山高明區共有40家規模以上企業應用機器人,全區機器人應用已超過400臺。
服裝工廠:生產狀態不再傳統
上圖:廣東溢達針織布廠的機械手臂(針織自動驗針機),這家制衣企業,針對各個工序自行研制開發了25種自動化設備。如今在這家企業,做一件梭織襯衫全部52道工序,有65%出自這些“縫紉機器人”之手。
位于高明荷城的溢達制衣廠是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較早設立、也是較早探索縫紉自動化的工廠。車間里,那種幾百上千臺縫紉機棋盤一樣排成一大片,每個縫紉機前坐一名女工,低頭凝視、手腳并用、可勁兒忙活的壯觀景象,如今已經很難看見了。
在2樓的自動化制衣梭織車縫車間,一條由機械手、電子眼等各種部件組成的自動化生產線,將拉筒、修剪頸窩、壓燙粘樸、開鈕門四道工序連成一體,在電腦程序指揮下精準運作,不出30秒,一件襯衫的左前幅就一氣呵成地做出來了;
而過去“唱主角”的制衣工,現在倒成了“打下手的”,有的給機器送料,有的監控設備參數,狀態輕松而悠閑。
制衣機器人如何解決行業難題?
近年,溢達集團啟動大規模自動化制衣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邊試邊改,“摸著石頭過河”。鼓搗了大半年,公司第一臺自動袖側機應運而生。
“傳統上,做這個襯衫的袖側非常難,必須手工折出一個等腰三尖;折疊后條紋還要和整條手臂對上,連成一線。我們稱為A1級工序,過去一個熟手工要培訓至少半年。”制衣廠高級經理張雄顏介紹。
而現在,制衣工人只需按標準規程把布料擺好,“喂”進機器,剩下的就不用操心了。過去一個熟手工一天工作8小時,只能做300~500件;而她一人“伺候”兩臺機,一天可以做1800件。生產效率從87%提升到108%。
像這樣各種功能的“縫紉機器人”,溢達已先后投入使用了1600多臺,將全集團梭織(以襯衫為主)和針織(毛衫、彈性較大的T恤等)制衣的自動化率分別提升到65%和35%。
工人:工作狀態不再傳統
制衣車縫行業有句行話叫“腳不離車(衣車),手不離片(裁片)”,因為在車縫過程中,操作工需要用腳來控制衣車的速度,而手部需要高度協調配合,完成更復雜的操作。
“別說車縫,就是釘紐扣這么簡單的工序,都不是那么容易干的!”從一線女工成長起來的張雄顏對此深有感觸,“以前工人一天幾千個紐扣釘下來,常常頭暈眼花,手指頭都起水泡。”
工人更輕松,工作的技術含量更高,產品品質也更加穩定。溢達楊梅制衣廠梭織總經理介紹,工廠車縫的一次性通過率從過去的85%提高到現在的94%左右。
在推進自動化改造過程中,溢達在確保員工收入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還鼓勵工人結合生產實踐,提出優化改造的合理化建議。越來越多的工人擺脫了單純的雇工角色,主動參與到“縫紉機器人”的研發中。
溢達集團,中國面料加工生產和服裝代工的隱形冠軍,客戶包括亞馬遜、耐克、拉夫勞倫、湯米、香蕉共和國等諸多世界知名品牌。一年生產超過1.1億件襯衫成衣。
溢達的制衣車間在向外界展示著紡織服裝——這個最傳統的產業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廠區里,AGV自動駕駛運貨機隨處可見,大門、電梯全部智能感應,站在電動平衡車上的工人穿梭在每一臺機器生產線上。
溢達集團全球有5.5萬名員工,在佛山有2.2萬人,最多時佛山有3萬多名員工。這一定程度上與機器自動化的出現相關。溢達的生產自動化進程早就開始了。
集團2018年收入達到13.6億美元。強大的實力,讓它能更自主地進行智能制造、柔性生產的嘗試。這家公司現在連布匹疵點的檢測都用帶有照相機的機器人來做了。
從棉花、紡紗、面料、襯衫到輔料,一件成衣大致要經歷這五個部分才能完成,這五個部分基本上都可以使用機器人,但是其中的車縫制衣生產環節,傳統意義上只能使用熟練工,因為制衣車縫的時候,布是軟且透氣的,機器人很難像抓起一個螺絲、一塊金屬板一樣快速靈活地縫制。
因此,制衣自動化是溢達目前重點攻克的。
溢達研發和使用機器人的高峰發生在近五、六年。原因還是成本和效率。這對于一家主要做出口代工的成衣企業來說,至為關鍵。
負責人總結說,“這十八年發生很多變化。外部最大變化是人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工人工資,2018年約是2008年的2.25倍。生產端最大變化是定制化需求越發明顯,訂單逐年變小。
歐美是溢達的主要市場,原來訂單都比較大,這兩年訂單開始變小了。美國訂單在2013年以前占比約45%,2018年降低到了39%。
在溢達,這種應用型的創新隨處可見。比如排線機生產線,一排2000多根針,原來需要熟練工把各種配色的線一根根穿進針眼,非常花時間,現在機器穿,需要一個小時。
溢達梭織面料廠副總經理田柱安說,“這不僅是節省了多少人力,而是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的穩定性。因為機器不會看花眼。”
在佛山高明的溢達梭織面料廠整經車間里,一個又一個一人多高的自動化裝紗機排成了數排生產線。整個整經車間加起來總共有1.5萬個紗筒軸,原來需要工人一個個手工操作掛上去,一個熟練工人一天需要彎腰掛起約3000次,現在全部是機械臂操作,這是他們自己和一家機器人公司研發改造的。
現在一個機器人一次只能識別和抓起1個紗筒,他們很快進行改新的,一次可以搞定8到10個。
田柱安說,“現在是機器能操作的,其實成本相對較低,而需要熟練工操作的,成本才是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