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啟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新征程
-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對外貿易作為內外連接的紐帶更是亟待實現突破。1950年我國與世界貿易往來還局限于同少數國家互通有無、調劑余缺,進出口總額只有11.3億美元。到如今,我國雄踞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進出口規模超過4.6萬億美元。70年的時間,外貿增長4000余倍,帶動相關就業人口高達1.8億。在新的歷史時期,從貿易大國到強國的新征程已經開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50年我國貨物進出口額為11.3億美元,1977年為148億美元,28年間貨物進出口累計1487億美元,年均增長不足10%。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外貿管理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水平提升,對外貿易迅速發展。1978年至201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增長223倍,年均增速14.5%。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貿易進入新階段。2004年貨物進出口規模突破1萬億美元,2007年和2011年分別突破2萬億美元和3萬億美元,2013年再突破4萬億美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努力適應外貿發展新常態,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貨物貿易規模實現新發展。201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規模超過4.6萬億美元,以人民幣計價首次突破30萬億元大關。
“可以看出,這70年中國外貿走過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發展歷程,也為從多到強的下一段長途積蓄了堅實的力量。”中國農業大學經濟貿易系主任、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春頂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過程中,既有改革開放前面對國外封鎖的舉步維艱,又有改革開放后飛速發展的“中國奇跡”及中國入世后的再提速。
外貿的壯大不僅體現在體量和排名,更落實到了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推動上。李春頂表示,對外貿易被譽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以及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增加了外匯收入、企業效益,帶來了技術溢出與改進以及經濟增長,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功不可沒。外貿企業也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國外經營與開拓國外市場的經驗,面對外部競爭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國際企業。
中國對外經貿70年課題組組長、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李俊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外貿是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推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封閉型產業走向開放型產業體系,迅速融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推動了我國產業升級換代。隨著產業和技術實力增強,我國企業逐步走出國門,開展海外投資并購,發展自主品牌和自主技術輸出,大大提升了我國在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中的分工地位。”李俊說。
外貿企業還吸納了大量就業。“根據相關研究,對外貿易直接和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高達1.8億,每4個就業人口中就有1個從事與外經貿相關的工作。”李俊表示。
與此同時,中國外貿還是世界貿易增長的引擎。數據顯示,1978年至2017年,中國外貿出口額增量對世界貿易出口額增量的貢獻率為13.74%,中國外貿進口額增量對世界貿易進口額增量的貢獻率為10.97%。正是中國市場和中國進口的巨大增長空間為全球生產商和出口商提供了機遇。
“對外貿易實現歷史性跨越的同時,‘引進來’和‘走出去’齊頭并進。”李俊說,我國正在持續推進區域經貿合作,成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穩步推進貿易強國建設,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我國正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世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