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穿越260年的時代符號
- 一只花雞站桌上,穿針引線點頭忙;嘴里咬過五彩布,吐出件件花衣裳。
這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兒時謎語,您猜對了嗎?“三轉一響”的年代已遠去,最近一次聽到它的名字,還是在微博的段子里——每一個愛抖腿的人,心里都有一臺縫紉機。
1 從手工到機械縫紉
衣服的剪裁、縫合、補綴統稱為縫紉。考古發現,1萬8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已經開始使用骨針縫綴獸皮。“縫紉”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漢語中,東漢史學家班固、陳宗等所著的《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中記載:“后重違母意,晝則縫紉,夜私買脂燭,讀經傳,宗族外內皆號曰諸生。”宋代文人歐陽修在《南陽縣君謝氏墓志銘》一文中寫道:“其衣無故新,而浣濯縫紉,必潔以完。”遲至明清時期,男子擇偶標準,常常從“德言容工”四個方面來衡量,其中的“工”即為女紅活計,縫紉便為女紅中的一種。
隨著紡織業的突飛猛進,傳統的手工剪裁、縫合、補綴技術難以滿足工業化批量生產的需求,襯衫廠的女工們只能夜以繼日的加班勞作,工人們的工作環境極其艱辛。
觀察今天的家用縫紉機,結構十分簡單,一般由機頭、機座、傳動和附件四部分組成。常用的縫紉機工作原理簡單易懂,針穿過織物拉出一個線圈,繞線器在針拉出前抓住線圈,繞線器與針同步運動。當針再次穿過織物時,新線圈將直接穿過前一個線圈的中間,繞線器會再次抓住線,圍繞下一個線圈做線圈。每個線圈都會把下一個線圈固定到位,形成一個結套,周而復始。
雖說如今看機械縫紉的構造和工作原理并不復雜,但縫紉機從無到有,歷經數代人的磨礪與淬煉。
1755年德國工匠查爾斯·維森塔爾在英國取得了與機械縫紉相關的第一個專利——一項針對機器設計的針頭專利,然而該專利并沒有描述機器的其余部分,也沒有大批量商業化推廣。
英國櫥柜制造商托馬斯·山特在1790年獲得了第一個完整的縫紉機專利,首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先打洞、后穿線、縫制皮鞋用的單線鏈式線跡手搖縫紉機。后來有工匠按照托馬斯·山特的專利復制出這臺機器,曾在1878年巴黎萬國博覽會展示過。一連串的專利申請,預示著縫紉機發明的黃金時代的到來。1804年,托馬斯·斯通和詹姆斯·亨德森在法國獲得“模仿手縫的機器”專利。同年,斯科特·約翰·鄧肯獲得“多針刺繡機”專利。1810年,德國人克雷姆斯發明了一種用于縫制帽子的自動機器。1818年,約翰·道奇和約翰·諾爾斯制造出第一臺美國縫紉機雛形。遺憾的是,上述列舉的這些發明都以失敗告終,眾多專利沒有投入工業生產,很快就被公眾所遺忘。
2 曾是“改變人類生活的四大發明”之一
正如俾斯麥常說的,對于不屈不撓的人來說,沒有失敗這回事兒。
人類很快迎來了縫紉機械制造的春天。1841年,法國裁縫蒂莫尼耶制造了機針帶鉤子的鏈式線跡縫紉機,這是第一臺可用于實際使用的縫紉機械,使用與刺繡相同的鏈式線跡。蒂莫尼耶同幾位合伙人用80臺縫紉機開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機械化生產的服裝廠,主要生產軍服。
1845年,美國發明家伊萊亞斯·豪獨立完成了縫紉機的發明,他的發明的獨特之處在于,使用兩根線借助于梭子和靠近針眼的彎針來形成針腳,這樣縫制出的毛料衣服做工結實耐用,甚至比布匹還要經久耐用。
勝家公司是美國最早開始批量生產縫紉機的公司,并成功研發出風靡全球的腳踏式縫紉機,當時縫紉機的產量僅次于鐘表,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稱贊其為“改變人類生活的四大發明”之一。
在愛迪生發明了電動機后,勝家公司又推出了電力驅動的縫紉機,改變了手搖和腳踏縫紉機的傳統動力來源,開創了縫紉機械工業的新紀元。
伊萊亞斯雖然贏了訴訟,但勝家公司憑借著自身的不斷創新,成為了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縫紉機械制造跨國公司。勝家公司的成功,首先依賴于其在機械制造上的技術革新,其次受益于首創的“特許經營”分銷網絡銷售模式,最終得益于其創造的一種消費支付新模式——分期付款。
勝家公司壟斷了世界縫紉機制造,但并沒有壟斷縫紉機械的技術進步。1940年,瑞士愛爾娜公司發明了采用筒式底版鋁合金鑄機殼、內裝電動機的便攜式家用縫紉機。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意大利以及日本縫紉機工業發展很快,歐洲各國除少數生產高檔家用縫紉機的公司以外,大多數企業開始生產工業縫紉機,并以此為跳板開始跨界轉型。例如德國歐寶汽車,1862年成立時便是一家縫紉機生產商,30年后轉型進入汽車制造領域。20世紀50年代,日本縫紉機企業在政府的資助下,開始生產廉價的縫紉機,家用多功能縫紉機進一步發展,并銷往美國及世界各地。這個時期由“安井縫紉機商會”成立的日本出口企業“兄弟國際株式會社”發展迅速,在美國、歐洲、韓國設立多家銷售服務部。20世紀70年代初期,先進工業國家的家用縫紉機市場日趨飽和,日本企業在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也不得不轉向生產工業縫紉機。韓國抓住家用縫紉機銷售機遇,生產中、低檔縫紉機并投入國際市場,使得縫紉機械制造工業崛起。
3 “中國制造”從零到世界第一
從260多年縫紉機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縫紉機制造水平與國家工業水平息息相關。2018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規模和產值都位列全球第一,年產各類縫制機械設備超過1300萬臺套,產品出口到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上海是我國縫紉機工業的發源地,見證了民族品牌的崛起。以家喻戶曉的“蝴蝶牌”縫紉機為例。1919年民族資本家沈玉山等三人在上海鄭家木橋開設“協昌鐵車鋪”,主要從事進口縫紉機的買賣和修理業務。上海協昌縫紉機廠生產了我國第一臺工業用縫紉機,并于1940年推出我國第一臺1580型家用縫紉機,名為“金獅牌”。后來沈玉山取“打遍天下無敵手”之意,將商標“金獅牌”更改為“無敵牌”。1949年以前,我國縫紉機產量很低,年產量不足4000臺,當時的縫制設備市場主要由美國勝家公司壟斷。新中國成立之后,縫紉機制造業推行公私合營,規范生產標準,該行業逐漸壯大。上世紀50年代末期,“三轉一響”開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三轉一響”又名四大件,指的是當時國家有能力出產,而各個家庭希望擁有的四件家庭物品,包括收音機、自行車、手表及縫紉機,生動反映出那個時代中國的經濟狀況和人民的生活水準。
縫紉機在市場上曾是緊俏貨,需要消費者憑票購買,至今,那些泛黃的“縫紉機購買券”“工業購貨券”仍然收存于一些收藏愛好者的小冊子里。1966年,為了讓內外貿中英文商標名稱統一,“無敵牌”再度更名,取名“蝴蝶牌”,英文商標為“Butterfly”,“蝴蝶牌”縫紉機廠一直延續至今。至1982年,我國縫紉機的年產量達到1286萬臺,居世界第一位。到21世紀初,全球已有70%以上的縫紉機產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