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5G技術正在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最佳組合”
近幾年,科技界有兩大領域越來越熱:一個是人工智能,一個是5G。兩者都是能夠改變時代的顛覆性技術。目前,5G網絡標準已經完成,5G產業處在商用沖刺階段;人工智能方面,業界普遍認為,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命、電力技術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而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推動技術。
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當導線中有電流通過時,放在它附近的磁針會發生偏轉。輾轉到1887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赫茲通過實驗,揭示了電磁波存在的偉大真理,為人類利用無線電波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而這就是5G通信技術追本溯源的起始。
電磁波之所以能夠被應用于通信領域,和它具備的兩個特點密切相關:第一,電磁波是一種能量,所以是能量就存在產生和吸納的哲學可能,這與信息的發送與接收,具備天生的匹配性;第二,以現在人類物理學的認知,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而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就是光速,這一點能夠最大限度的滿足信息傳輸對速度的要求。所以在哲學和物理現實匹配性的基礎下,1986年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在美國芝加哥誕生,也就是1G網絡。而現在我們所說的5G,就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每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之所以能夠實現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時延和更穩定的傳輸,都是通過技術的演變和架構的調整,提高了可用頻段的帶寬和已有頻段的傳輸效率。
移動通信技術的起源可追溯至100多年前,1897年,意大利人馬可尼首次完成了英吉利海峽內行駛船只的無線電通信實驗,標志著移動通信技術的誕生。而現代意義上的移動通信技術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移動通信技術幾乎每十年進行一次更新換代。
從模擬通信到數字通信,從文字傳輸、圖像傳輸又到視頻傳輸,移動通信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前四代移動通信網絡技術,只是專注于移動通信,而5G在此基礎上還包括了物聯網的應用場景。面對如此復雜多變的應用環境,5G不只是簡單的升級了技術,而是對整體通信網絡架構進行了改變。相比于4G網絡架構中使用了更多的硬件設備,為了滿足多種多樣的網絡計算需求,5G將更多的使用云化及網絡虛擬化(在一臺硬件設備上虛擬出多臺設備)等軟件技術。從2009年,華為開展5G相關技術的早期研究,到2019年下半年,華為將推出5G麒麟芯片和5G智能手機。5G經過10年的研發,將于2019年底,3GPP完成5G的完整版本標準制定,包括其余兩項uRLLC和mMTC標準,以滿足ITU的需求,并完成IMT-2020標準的提交。
5G作為新的基礎網絡設施,不單為人服務,還為物服務,為社會服務。5G的連接能力,將推動萬物智能互聯。不同于過去2G到4G時代重點關注移動性和傳輸速率,5G不僅要考慮增強寬帶,還要考慮萬物互聯、未來需求多樣化、關鍵技術多樣化、演進路徑多樣化等多個維度。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會出現很多依靠5G技術的多領域智能終端,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將會連接到更多設備上,可以為我們日常生活帶來更多便利。5G跟人工智能的結合將催生網絡邊緣終端的智能化。終端側的人工智能發展需要5G這個橋梁與云計算端大數據相連通。從無線終端的角度來說,智能手機、物聯網、汽車都是可以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
此外,安防終端智能大放異彩。智能安防作為我國物聯網應用最早的行業之一,致力于實現終端產品智能化一體化,使之能夠連接無線傳感,并通過互聯網傳輸報警信息。終端側人工智能算法具有即時響應、可靠性提升、隱私保護增強,以及高效利用網絡帶寬等諸多優勢。人工智能和5G技術在安防終端側的應用正在走向融合,并逐漸成為帶動新一代技術革命的“最佳組合”。
未來所有與安防安全相關的傳感器都將實現互聯,當前所提及的智慧社區、智慧家居或其他智慧新概念,盡管還是淺層次的連接,但其在應用落地過程中,都必須依靠5G技術得以連接。
以智能家居中安防攝像頭為例,智能攝像頭能夠在終端側對視頻內容進行本地化分析,無需等待網絡和云端之間來回傳輸數據,響應速度會更快;而5G網絡的加入將使得它與其他系統配合得更好,有用數據傳輸到云端的速度也將加快,一些中小型企業、商鋪老板以及家庭用戶,可以借助智能終端實時瀏覽家庭或商鋪終端攝像機高清圖像,還可實現遠程控制、存儲錄像、抓拍圖像等,隨時掌握所關注區域的動態。
國內第一本“工業4.0”專著作者王喜文博士在其新書《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解讀》中指出,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明確要求——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首先就要打造智能化網絡基礎設,加快布局實時協同人工智能的5G增強技術研發及應用,建設面向空間協同人工智能的高精度導航定位網絡,加強智能感知物聯網核心技術攻關和關鍵設施建設,發展支撐智能化的工業互聯網、面向無人駕駛的車聯網等,研究智能化網絡安全架構。加快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推進天基信息網、未來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的全面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