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張春木 : 精益求精 追求極致
- 現在國內縫紉機行業越來越重視品質,行業前期經歷了快速的發展,經過一段時間,要沉淀下來,開始做品質。現在的標準靠設備保證,用儀器、工具來檢測,盡可能數據化,在質量扎實的基礎上往智能化方向走,做出好用、耐用的產品。
中捷時期:互相成就
1990年張春木在浙江中捷縫紉機有限公司從事技術工作,那個時候的中捷在做封包機,直到1993年才開始研發縫紉機,而中捷的第一臺縫紉機就是張春木主導研發的。第一臺縫紉機的研發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困難,這是正常的。當時的研發團隊不像現在那么大,只有四五個人,在公司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第一臺縫紉機中捷G18-1中速曲折縫縫紉機于1994年正式上市銷售。
2000年以前中捷主要做鎖式線跡縫紉機,在這一年,公司委派張春木開發鏈式線跡縫紉機,即包縫機這個項目,雖然當時沒有經驗,張春木依然迎難而上。機型沒有接觸過,轉速比以前的縫紉機轉速翻了一番,這對于當時的張春木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但他轉念一想,如果突破這些難題把這臺縫紉機做出來會是一個很大的技術提升。
張春木為了這個項目,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嚴謹的他把控著每一個細節,即使是一個小小的螺釘。因為縫紉機大都是螺釘拼裝起來的,一旦縫紉機高速旋轉起來,就怕螺釘出問題,螺釘的形狀、標準、尺寸、公差、材料等都要考慮進去,張春木為了一個螺釘整整研究了一天的材料,翻閱書目,終于找到了合格的螺釘。
漸漸地,項目進入到后期,這時研發組每個人都組裝了一臺縫紉機然后試縫,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是每個人裝出的設備都獲得成功。要知道當時可是有很多人不相信能夠做出這臺縫紉機的,張春木帶領團隊終于證明:中國(捷)也是可以做出這樣的設備的,這就是中捷700包縫機。
當時正逢年底,所有人都放假了,張春木帶著研發組去吃年夜飯,他說這是最好的新年禮物。中捷700包縫機一經問世就取得巨大成功,在當時幾乎壟斷了市場,市場口碑很好。這款設備的研發前前后后用了兩年的時間,從前期的設計到后續的完善、改進,張春木全部親自跟進,嚴格按照圖紙要求去做,嚴格生產,這嚴謹的工作作風一直傳承下來。這是對公司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張春木于2007年調到中捷的繡花機分公司,主要引進生產德國百福的繡花機。2010年他又調到張家港做橫機。同年,中捷與杜克普合資成立杜克普蘇州公司,張春木在那里工作了三年,期間被委派到捷克杜克普子公司學習縫紉機制造知識,杜克普公司有150年歷史和技術沉淀,這三年的工作經歷使張春木受益很大,他吸收了杜克普公司的設計理念及150年技術沉淀的精髓,同時,他利用掌握的縫紉機專業知識及敬業精神,為杜克普蘇州公司生產的產品做了大幅度的完善和提升。
2013年,張春木被調回中捷,擔任中捷縫紉機研究院院長。張春木一直在做縫紉設備的改良和研發工作,這一做就是25年。張春木說自己的成就離不開中捷公司的栽培。中捷培養了張春木,張春木也為中捷奉獻了最好的年華。
耐拓時期:追求品質
現在,張春木在耐拓任總經理和高級工業設計師,他告訴記者,耐拓在市場的口碑可以用九個字概括:質量好、價格高、賬期短。耐拓最關鍵的理念,就是做好自己,長期堅持品質。在耐拓,張春木主抓技術和質量。
張春木說做技術是很具體的事情,白天瑣事很多,有些很系統很嚴謹的構思只能放在晚上做,有時候做不出來也很苦惱,許多好的靈感、想法都是夜里迸發的,真的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張春木每做一個項目都投入巨大的精力,需要高度集中思考問題,查閱大量的資料,涉及很多制造、維修、技術、裝配的知識。他說,設計一個產品,是全方位的設計,對產品的各個知識面都要了解,再從功能性去突破,對圖紙每個點的把握要到位,抓住問題的本質去解決問題。
前期設計花費巨大精力,投入大量財力、人力。張春木告訴記者,耐拓的模板機做了很多年,從開始到現在只用了一副模具,這說明產品的穩定性很好,設計投入花費的精力多,雖然可能會比別人慢一拍,但是貴在質量穩定,確保耐拓的市場口碑,也是為客戶著想。耐拓成立時間不長,但是核心團隊都是在行業擁有幾十年工作經驗的人,耐拓模板機的機殼、底座等都是自己生產,品質是有基礎的。
耐拓每臺機器都是全檢,每一道工序都檢驗,都有工藝卡片,每臺機器上都有檢驗報告單,不合格就畫紅線,直到達標。現在就連國外的客戶都很敬佩耐拓的產品。做中國模板機卓越品質的創造者,這也是耐拓的愿景。
工匠精神:呼喚優良環境
張春木認為,“工匠精神”與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系,現在整個行業都意識到質量的重要性,因此開始踐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需要有很強的責任心,對品質的追求,還要堅持,遇到困難不退縮,按著初衷一直走下去,這是張春木認為一個匠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他談到在杜克普子公司學習時,發現生產線上的工人年齡都比較大,最年輕的也有35歲,這說明工匠技能也需時間的沉淀,德國白領、藍領工資待遇差別不大,只是分工不同,這與整個社會發展、就業體系也有關系,對工匠的培育投入是很大的,德國有專門的院校培育藍領技工,他們培育出來的人就是為企業一線服務的。
追求極致,追求完美,也需要靠團隊的合作和支持。這些年走下來,張春木強調最關鍵的是心態,每做出一款產品,帶來的成就感超過一切的迷茫、枯燥,前期研發階段會很困難,但困難結出的果實相當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