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大國工匠薛宏飛
- 今年3月 21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四屆五次,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七屆九次理事會在廣西南寧舉行。會上對42名輕工大國工匠進行了隆重的表彰。
縫制機械行業江蘇飛虎針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薛宏飛等42人榮獲首屆輕工大國工匠榮譽稱號。
首屆輕工大國工匠頒獎儀式(右一為薛宏飛)
6月中旬,本刊記者到飛虎公司拜訪薛宏飛。當記者走進薛宏飛的辦公室時,他正在和濟南某環保企業通電話,商討對方為飛虎公司提供吸塵裝置的合作事宜。薛宏飛告訴記者,飛虎公司現有吸塵裝置的吸塵率為85%,計劃采用吸塵率達99%的更先進的吸塵裝置。據悉,此項目計劃投入上百萬元,是飛虎公司的自主行動,并非政府要求。
“目的是為了改善工作環境,保障員工身體健康,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薛宏飛說。一個大國工匠對員工和社會的責任感由此可見一斑。
鍥而不舍 鐵杵成針
薛宏飛出生于1959年,自1976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只干一件事情:制造縫紉機機針。從當年的毛頭小伙到如今的年屆花甲、兩鬢斑白,薛宏飛用他43年的時間書寫了飛虎公司從一個一無廠房、二無設備、三無資金的小作坊到機針產量世界第一的傳奇。
薛宏飛一行在上??p紉機機針二廠學習了幾個月回村后,少直車針廠就開張了。薛宏飛說,當時的村辦工廠實際上一無所有,沒有廠房,沒有設備, 沒有資金,沒有人才。當時所謂的廠房是借用了村面粉加工廠的4間破屋子,設備是來自上海已經淘汰的舊機器。薛宏飛在上??p紉機機針二廠學的是設備的維修保養,是當時廠里的技術骨干,負責設備研發,開發了專用磨具、夾具等設備。1977年開始生產產品,雖然產品質量并不好,但計劃經濟時代,商品短缺,供不應求。到了1980年,因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沒有銷路。薛宏飛臨危受命,擔任金工車間主任,負責工廠的技術改造。1983年,24歲的薛宏飛出任副廠長。
進廠至今,薛宏飛一直是飛虎公司的技術負責人,公司的所有設備研發改造、工藝改進提升工作都是由他主導。薛宏飛的造針技術主要靠自學:“沒有現成的技術,只能自己看書、琢磨,跟上海師傅學”。薛宏飛聰明伶俐的天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被上海師傅看中,得到師傅的悉心傳授。由于表現突出,薛宏飛成為廠里重點培養的技術骨干,于 1984年開始脫崗攻讀了3年電大機械制造專業。
1987年電大畢業后,薛宏飛開始大刀闊斧進行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為目的的技術改造 :首先找對口的合作企業,尋求技術支持,與上海縫紉機機針二廠簽訂技術協作協議。其次,于1990年力排眾議,采用技術超前的鍍鉻工藝替代鍍鎳工藝。當時國外機針制造企業都在采用鍍鉻工藝,而國內僅華南蜜蜂和上海鉆石(上??p紉機機針二廠)兩個品牌的機針采用鍍鉻工藝。相比鍍鎳,鍍鉻能大幅提升機針的耐磨性和使用壽命?!拔铱吹疆敃r國產的縫紉機已經出現了高速化的發展趨勢,而高速縫紉機需要配備采用鍍鉻工藝的高強度機針”,薛宏飛如是說。再次,用自動沖眼工藝取代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的手工沖眼工藝。正是由于上述得力舉措,才使飛虎公司的機針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創造完美 永恒追求
1992年,薛宏飛出任廠長,繼續圍繞技術改造開展工作。1996年飛虎公司改制為民營企業后,技改投入力度更大,效果也更顯著。
自2000年起,飛虎公司開始投入設備自動化改造并不斷取得成效。近10年來,飛虎的員工總數一 直穩定在450人左右,產量卻不斷攀升,足見其設備自動化改造的力度之大及其成效之顯著。據薛宏飛說,如果沒有進行設備自動化改造,按照目前12億支機針的年產量,需要兩三千名員工。
回首這些年在設備自動化改造方面的投入和成效,薛宏飛總結為 :首先源自超前的意識和長遠的戰略眼光,永不滿足于現狀,在勞動力緊張和成本上漲趨勢明顯的情況下,自動化生產是必由之路。其次要有魄力,敢于投入,看準了就堅決干到底,無論代價多大,過程多艱難。再次要敢于用人,公司與各地各種科研院校廣泛開展合作。當然,這一切的基礎是薛宏飛本人從事機針制造數十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對本行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了然于胸。
伴隨著生產自動化的進程,飛虎機針的品質也不斷穩步提升。薛宏飛指出,目前飛虎機針的品質已經達到國外品牌的90%左右,他表示未來有信心繼續縮小國產機針與國外品牌的差距:“我們干了40多年,德國藍獅已經150多年,日本風琴也近百年了,盡管趕超之路艱難,但我們有決心,有信心繼續前進”。
飛虎公司大門內豎立著“鍥而不舍,鐵杵成針,創造完美,永恒追求”16個字的標語,薛宏飛說,這 16個字就是飛虎人的“工匠精神”。同時,他也指出,從事技術工作是枯燥的,苦惱的,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嘲熱諷,經受得起失敗,要幾十年如一日執著追求才有可能取得成就。
薛宏飛指出,實現強國夢想需要好的產品質量,需要各行各業千千萬萬踐行“工匠精神”的匠人。目前的社會風氣有問題,大家都追求掙快錢,做大規模,這與高質量發展和“工匠精神”不相符。他認為,目前縫制機械行業急需倡導、弘揚“工匠精神”,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強國夢的需要,是行業打造世界品牌,走向世界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