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柴國宣:此生不悔選技術
- 忠于初心,始于誠心,恪于匠心。
簡單三句話,描繪出一個好工匠的模樣,他們用情懷、執著和責任,鍛造出永不褪色的“工匠精神”。也正是這種“工匠精神”,在不斷為我們這個傳統行業添磚加瓦,為我們行業的發展壯大注入生生不息的原動力,為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提供重要支持。
眾所周知,縫制機械行業是一個傳統的制造行業,興起和發展的時間比較早,有許許多多的老一輩縫機匠人們已為行業奮斗終生。雖然這些老一輩縫機匠人們有許多已經步入退休年齡,但他們仍然關注和從事著這個為之奮斗一生的行業,在行業里繼續發揮著自己的光輝和余熱,他們的匠心和對事業的執著是我們年輕一輩所無法比擬的。
本期專題,采訪了十位行業里的專家,他們中一部分是老前輩,在這個行業里一干就是一輩子,為行業的發展壯大揮灑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用自己的拼搏和熱愛在行業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跡。他們雖已高齡,但工作起來的熱情和干勁完全不輸給體力旺盛的年輕一輩,他們是行業里當之無愧的“縫機工匠”,他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工匠精神”值得行業提倡和學習。
當然,還有一部分是奮戰在縫機行業最前線的年輕的專家們,他們雖然年輕,但技術能力和鉆研精神絲毫不亞于老一輩的技術專家,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在學習能力和對新技術的掌握上,更有先天的優勢。他們是正在茁壯成長的新一代“縫機工匠”,他們身上的“工匠精神”具有新的時代特征。
“匠人·匠心”是本期專題的主題,本刊希望通過這個專題報道喚起更多行業中奮戰在第一線的年輕一輩對“工匠精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體會,繼而愿意向縫機匠人們學習,為行業的發展壯大奮斗終生,成就更多的新一代“縫機工匠”!
柴國軒:此生不悔選技術
匠人
由于父親從事的是縫紉機行業,從小在縫紉機耳濡目染熏陶下長大的柴國宣第一份工作自然而然地選擇了進縫紉機廠。
剛進縫紉機廠,柴國宣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學習,但基于從小對縫紉機的熱愛,他學起技術來非???。在縫紉機廠基層磨煉了十幾年的時間,直至上世紀 90年代時,他陸續成功考取技師和高級技師的職稱,那時的柴國宣成為了當時上工廠最年輕的技師和高級技師。
成為高級技師后,柴國宣擁有了自主的產品設計權,在他的主導下,完成了 GN7-00 系列的設計開發工作,并成為當時上工廠在結束和重機MO3300合作后的第一個包縫機產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柴國宣憑著自己的技術能力和經驗積累,在行業內逐漸小有名氣,許多弄不明白的技術問題別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找他解決。
柴國宣看到這個燈飾包邊后,想了半天,剛開始他也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么做出來的,后來他嘗試著用手工去模仿那個包邊線跡縫制,在反復地模仿摸索中,他突然就想明白了。原來這就是最簡單的鎖縫線跡,只不過在縫制的時候把鎖縫線跡的底線和面線呈現在一個面上了。
知道了這個原理后,他想方設法制造可以實現這種線跡的縫紉機,最后終于制造出可以縫制出這種線跡效果的縫紉機。這幫了那個美國人的大忙,他們有了這種機器后,就可以在中國生產這種燈飾,而不需要從美國進口機器,幫助他們節省了很大的成本。柴國宣坦言,有些東西想不明白,反復思考的時候是比較痛苦的,但是一旦想明白了,原理弄懂了,后續的道路就會非常順利,自己也會非常高興,這就是縫紉機設計的樂趣所在。
2005年,柴國宣離開了上工廠,此后,他兜兜轉轉,陸續在兩三個民營縫紉機廠做過技術工作。基于民營小廠的客觀條件,研發工作基本需要個人獨立完成,產品研發沒有一個較完整的研發團隊。
盡管如此,柴國宣還是單槍匹馬地完成了 KE-6700型包縫機系列及 K E -3700R型上下差動包縫機系列的研發。直到 2007年的時候,柴國宣在威士董事長呂立毅的盛情邀請下,欣然加入了威士公司從事技術工作直到今天。
剛到威士時,柴國宣負責過吊掛產品、熨燙產品等系列產品的設計開發,到 2010 年時,威士公司逐漸意識到智能制造是縫紉機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于是柴國宣從那時候開始主抓縫紉機智能單元的設計開發工作。柴國宣認為,從傳統的縫紉機到現在的縫紉機智能單元,這不僅是縫紉機產品的進步,也是自己的一個學習和挑戰的機會。
于是,他潛下心來專心研究,終于在2011年研究出縫紉機智能單元的雛形,并到2015年成功推出可以面向廣大服裝廠用戶的襯衫和西褲的智能縫制單元系列。如今,隨著縫紉機的越來越智能化、自動化,他又在研究針對汽車內飾的智能縫制單元系列。
另外,柴國宣也在嘗試研究如何將智能機器人運用到縫制領域。關于機器人的研究,威士從2015年開始涉足,并陸續在縫制設備專業展會上成功展示過機器人抓手、機器人搬運等相關機器人概念產品。但就目前的技術條件下,由于機器人的設計開發及制造價格比較昂貴,要將機器人產品大規模引入到服裝工廠還難以實現,只能繼續摸索研究,爭取在未來的某一天實現機器人產品大規模引入到服裝工廠,助力服裝工廠更高效更省時省工。
今年的CISMA展,柴國宣計劃展出最新的威士機器人概念產品,用人和機械臂相互配合參與工作,對襯衫袖克夫的縫溝、燙、壓明線、鎖眼、釘扣一氣呵成,這個機器人概念產品如果展出成功,在未來的短時間內很有可能能引入到服裝廠進行實際應用。柴國宣計劃在自己正式退休之前能完成這項開發和完善工作。
現在的工作節奏越來越快,公司項目越來越多,身為威士總工程師的柴國宣的操心也越來越重了,但基于對縫紉機工作的熱愛,已經62歲的柴國宣并沒有在兩年前退休回家,而是選擇了繼續返聘,繼續從事自己一生熱愛的事業。
柴國宣是一個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希望能想得非常周到和仔細。他認為自己這一輩子雖然辛苦,但選擇了走上縫紉機這條道路他從未后悔,他用40多年的縫紉機從業經歷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也為行業盡到了自己的能力,他非常欣慰。
記者手記:在整個邀約采訪及審稿定稿的過程中,記者感覺到柴國宣為人十分低調,盡管他確實為企業、為行業付出了許多,獲得了許多成就,技術能力也得到行業許多人的認可,但他卻不太愿意標榜和宣傳自己,他一直向記者強調,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是企業為他提供了實踐平臺并培養了他,讓他可以有施展才華的舞臺,他強調他所做的一切太過平凡,并不值得宣揚。但記者認為,他用一生的腳踏實地和謙虛嚴謹證明了他值得“工匠”這個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