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丨別小看縫紉機 服裝行業的*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由此誕生
- “*個女裝行業乃至服裝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就要出現了!”在近期中國服裝協會上,漢帛與富士康的一個跨界合作引起了專業人士的感慨。
漢帛國際總裁高敏宣布已與富士康達成合作,將富士康的柔性生產與智能制造能力導入漢帛生產體系。自10月起,已有不下于100名來自富士康煙臺分部的技術人員參與到該項目中。
平臺型的富士康和垂直型的漢帛,共同畫了一個工業互聯網的十字,這個十字的相交點,就是一臺小小的縫紉機。
1、碎片化流量,制造業的生死劫
過去十五年,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的大量概念,如數據采集、系統平臺、自動化排期等,更多與效率掛鉤。企業算一筆賬,投入多少提升多少多久賺回來,做不做都行,多是如此。直到碎片化流量的到來。
以前,流量掌握在少數平臺手中,在這幾個平臺投放廣告,就能很穩定地將流量導入銷售環節。然而進入到移動互聯網的后半場,生產內容與獲取受眾的門檻直線下降,個體崛起。用戶雖然還在停留在僅有的幾個流量平臺上,但他們不“信”平臺,各種自媒體、公眾號、買手、主播成了他們的信息主來源,并進而成為了他們的購買入口。
能夠在教育用戶、娛樂用戶的同時還向用戶賣貨,一個“網紅”階層開始暴漲,而平臺則逐步淪為商品錄入和支付的工具。
這場變革把大量品牌打的措手不及,他們傳統的媒介投放策略是基于幾個成熟的媒體平臺,面對海量紛亂的“網紅”,這套廣告打法顯得效果越來越差,也越來越難獲取市場真實的反饋。于是品牌商們紛紛開始砍SKU、做爆款、玩定制、搞跨界,希望通過小批量、精準、高頻次的產品策略轉型。
但這對制造業來說,就是一場灰犀牛式的災難。
如品牌商的廣告打法一樣,大量制造商也嚴重依賴少數核心客戶的大訂單,這些訂單往往大批量、少款式、排期穩定。這種剛性穩態訂單已經塑造了制造商的生產線和供應鏈近四十年,調整它,就是調整現實里的設備和人員廠房,調整數十家乃至數百家物料供應商,這需要付出見血般的代價。
而大客戶們越來越小的訂單量和越來越高頻次的返單和調整,正在一刀刀割在制造商的肉里,蛋糕正在快速縮小。早已經習慣一個SKU少說做2萬件、一個訂單做三年的制造業老玩家們,如今不得不面對市場上飄滿了新訂單,但每個訂單只有200件、交貨周期只有14天的窘境。
與此同時,“網紅”階層的崛起,形成了大量數量雖小、但有著極高忠誠度和購買轉化率的社區,他們有著自己的愛好圈子,買著小圈子喜歡的商品,甚至還有著漂亮的利潤率。
然而這塊看似可以彌補大客戶損失的蛋糕,卻是制造商吃不到的。因為長期依賴大客戶訂單,生產線和供應鏈已經適應了為1個客戶賣10000件衣服,它無法為100個客戶各自賣100件衣服。就像1臺工業印刷機1小時能印1000張貼紙,它可以開機10小時去做一筆10000張的訂單,卻不可能接100個100張的訂單,因為這意味著開關機100次。
盤子里的蛋糕正在縮小,嘴邊的蛋糕卻吃不到。
2、柔性制造,是破局也是迷局
無力承接大客戶的高頻次返單,和無法吸納海量網紅和社區的碎片化訂單,本質都是制造業里柔性制造能力的缺失。但麻煩的是,這不是一個制造業可以自己獨立完成的任務。
做杯子的老板對他的杯子了如指掌,但是對加工杯子的機器恐怕就是個外行。如果你讓這個老板去改進這個加工杯子的設備,乃至調整工藝、研發綜合系統、傳感器接入、邊緣計算整合,那就是天方夜譚。
過去大量制造業轉型工業互聯網的失敗,都可以歸為“開餐廳的老板去招程序員研發線上下單系統”。因為制造業的能力雖然貫穿了自己的行業,但是柔性制造需要的是一整個工業互聯網平臺。IoT、芯片、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云、邊緣計算、工業App,柔性制造乃至工業互聯網是一個橫跨數十個能力的集成工程,單點逐個向上突破在商業上不現實,必須要有平臺型公司的介入。
實際上,國內作為工業互聯網代表的海爾和樹根互聯,都是在原生業務上形成了平臺層面的能力,并貫穿到某一行業中落地,進而向全行業普及。換言之,這條工業互聯網道路并不是項目制,而是以巨頭為代表,用龐大的資金、資源、時間投入,打通某一領域里的人、設備、數據互聯,形成一個宏偉壯闊的巨無霸。
這個巨無霸可以復制自己平臺型能力,導入到關聯業務的上下游,在用自有業務孵化的同時,整合生產線及供應鏈,*成為該領域的工業數據中心,然后再繼續下個行業的循環。
但是巨頭的快樂和普通小廠無關。這是一個百億級的游戲,多數制造業者似乎只能佛系圍觀。
3、漢帛,富士康,十字交叉?
在這個背景下,漢帛與富士康的合作,透露出了一絲微妙的信號,一個不同于“巨無霸”道路、而更像是“群狼”戰術的信號。
富士康在平臺層面的能力毋庸置疑,很有可能它是全球范圍內、電子工業領域里能力*豐富的企業;漢帛是一家垂直領域里的先進制造企業,為數十家*女裝品牌代工。但考慮到二者營收上的差距,可以說,富士康并沒有走傳統巨頭偏好的“萬物以我為中心”,而是轉向了“黃埔軍校”:一條為產業鏈賦能的道路。
憑借著多年電子產品的代工,富士康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有著極其深厚的積累;拜蘋果這一魔鬼客戶所賜,富士康的IoT、工業云、傳感器、邊緣計算、控制協議等能力有著高度的自主性和集成。這一強悍的平臺,居然和服裝,一個自動化水平低、工序成熟、利潤透明的行業,啟動了合作。
畫風有點不對?
但這個詭異的畫風背后,掩飾的可能是富士康和漢帛另一個層面的野心:極小顆粒度的智能生產單元。
傳統巨頭的工業互聯網改造氣勢恢宏,往往是一個個廠,至少是一條條生產線。但服裝行業的工業互聯網改造,只能從一臺臺縫紉機開始。這一臺臺縫紉機,就是一個個迷你的智能生產單元,要具備數據采集、分析、傳達的人機系統互聯功能,要聯動供應鏈的備料、運輸、到庫,要對接線上的訂單生成和反饋,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麻雀。
天下事之難,在小不在大,畢竟當大媽也會刷二維碼時,微信和支付寶才算成功。
和互聯網企業顯著不同,制造業企業不能被孤立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