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一臺老式手搖縫紉機的“深情講述”
- 一臺早年間德國“飛人牌”手搖縫紉機,靜靜地陳列在原沈陽軍區后勤史館一樓的展廳里,向參觀者“講述”著一段共產黨人忠誠于使命與信仰的故事。7月9日,記者了解到,為了尋覓這位“講述者”,后勤史館館長徐文濤前后花了7年時間。
縫紉機的故事,要從紅軍長征講起。1934年,時任紅一方面軍某部縫紉班班長葛接調挑著一臺德國“飛人牌”手搖縫紉機隨部隊出發。“這是葛接調來到連隊后得到的第一件‘武器’,他的任務就是為新入伍的戰士做五角星或紅臂章,還為大家補衣服。”徐文濤說,“在長征路上,葛接調隨部隊走過雪山、荒原、沼澤,經受高寒缺氧,饑寒交迫之際,任憑誰勸他扔掉這沉重的‘負擔’,他都不肯。他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這臺縫紉機,一刻也不離身。”
徐文濤在葛接調兒女的回憶錄中了解到這段歷史,深受感動。“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他能挑著四五十斤重的縫紉機走完長征,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徐文濤說。
“那臺縫紉機承載著紅軍戰士堅定的信仰和崇高的使命。”徐文濤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這樣一臺縫紉機在史館展出,哪怕是同一批機型也好。從此,他四處尋覓,終于在一處文物市場發現了與葛接調那臺縫紉機同時代、同批次、同機型的一臺機器。他三次與收藏者溝通商議,最終自掏腰包花費1萬余元把它買了下來。
找到這件文物,徐文濤欣喜若狂,把它視作“鎮館之寶”。隨著更多文物的搜集整理,徐文濤一次又一次被革命歷史所震撼,在他看來,自己并不只是在籌建并守護一座博物館,而是在收藏一段段紅色歷史,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文物銘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