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生產80萬件/天,0%返工,人工紅利不再!
機器人的工作效率太高了吧!?看完視頻我慌了!
制衣行業是公認最難實現自動化替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之一,但是現在,不少服裝廠都開始布局機器人操作系統,在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有家制衣企業,針對各個工序自行研制開發了25種自動化設備。如今在這家企業,做一件梭織襯衫全部52道工序,有65%出自這些“縫紉機器人”之手。
服裝工廠:生產狀態不再傳統
位于高明荷城的某制衣廠較早設立、也是較早探索縫紉自動化的工廠。車間里,那種幾百上千臺縫紉機棋盤一樣排成一大片,每個縫紉機前坐一名女工,低頭凝視、手腳并用、可勁兒忙活的壯觀景象,如今已經很難看見了。
在2樓的自動化制衣梭織車縫車間,一條由機械手、電子眼等各種部件組成的自動化生產線,將拉筒、修剪頸窩、壓燙粘樸、開鈕門四道工序連成一體,在電腦程序指揮下精準運作,不出30秒,一件襯衫的左前幅就一氣呵成地做出來了;
機器人"欺軟怕硬"紡織行業的共同難題
眾所周知,在國內外整車、手機等制造上,全流水線的自動化已經屢見不鮮,而一到制衣行業,機器馬上就“欺硬怕軟”起來——由于布料柔軟,延展性強,機器如何實現面料分層與抓取,如何在推移固位時避免拉扯形變,如何在裁割車縫時實現精準定位,等等,是全世界紡織行業的共同難題。
“傳統上,做這個襯衫的袖側非常難,必須手工折出一個等腰三尖;折疊后條紋還要和整條手臂對上,連成一線。我們稱為A1級工序,過去一個熟手工要培訓至少半年。”
像這樣各種功能的“縫紉機器人”,該服裝廠已先后投入使用了1600多臺,將全集團梭織(以襯衫為主)和針織(毛衫、彈性較大的T恤等)制衣的自動化率分別提升到65%和35%。
工人:工作狀態不再傳統
制衣車縫行業有句行話叫“腳不離車(衣車),手不離片(裁片)”,因為在車縫過程中,操作工需要用腳來控制衣車的速度,而手部需要高度協調配合,完成更復雜的操作。
“別說車縫,就是釘紐扣這么簡單的工序,都不是那么容易干的!”從一線女工成長起來的張雄顏對此深有感觸,“以前工人一天幾千個紐扣釘下來,常常頭暈眼花,手指頭都起水泡。”
圖:廣東某針織布廠的機械手臂(針織自動驗針機)
研發出一種轉、釘一體化的自動釘扣機,利用圖像識別感應器自動把紐扣轉到同一個方向,然后釘到衣服上。不僅使工作效率提升了20%,還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