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產品開發技術創新 應從哪五個方面入手?
- 企業層面,產品開發之本是什么?需求的創新是圍繞有效需求和創造。產品開發的最高境界是產生顛覆性技術并擁有核心知識產權,次之是成本優勢即有整合資源的能力和管控成本的能力,再次之是對需求的快速反應。在不斷變化的時代,我們發現,產品依然為本,堅持如此寶貴,而堅持創新在這個世界上更顯珍貴。
需求導向就是圍繞行業需求來設定創新目標。自拍神器,看似不起眼的小創新,但體現著設計者對需求的敏銳撲捉。手機已成為人體不可缺少的一個外在器官,一個“延長的手臂”找到了消費者真正的心里訴求,創造了一個剛性需求市場,造就一款成功的產品。
無論外貿和內銷都面臨一個不可回避的矛盾,即訂單碎片化與生產規模化之間的矛盾。多品種、小批量、快翻新成為趨勢,而大部分企業生產端的設備、工藝、流程、制度、理念,都為大生產而準備,個性化定制將給企業帶來很多挑戰:品質保障難,對工人的要求更高;工期控制難,客戶下單相對更零散、無計劃性,給供應鏈備貨、工期節奏安排帶來新挑戰;成本控制難,個性化定制要求品種多,但單批的量不多,很難形成采購規模化效益,導致成本攀升。
生產制造企業為取得更多利潤,可以有三條途徑:增加產銷率,減少庫存,減少運營費用。這三條途徑中,減少庫存和減少運營費用是有極限的,而提高產銷率來取得更多利潤則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對于企業運營管理來說,改造傳統供應鏈,最終實現柔性化供應鏈是關鍵。數據全流程打通共享是基礎。
原有產業邊界的打破,意味著必須轉變發展理念。目前的紡織企業非棉纖維使用已達到64%,化纖企業針對終端需求如何改變傳統的規模化連續生產模式、建立柔性化的生產機制,智能紡織品是劃在服裝還是算產業用紡織品領域。
如同我們在審視目前的學科教育一樣,當不斷的將知識劃分科目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把自己束縛了。能否跳出原有領域按照終端需求來定位產品開發,已成為今天大家不可回避的課題。所以必須堅持協同發展,協同發展是要在三個層面形成協同創新機制,即知識創新聯盟、技術創新聯盟、產品創新聯盟。
對紡織行業來說,需要從提升資源控制力、環境友好度、勞動生產率、時尚導向力四個維度入手,提高產業創新能力。
當前形勢下,紡織產品開發應展開以下幾個方面的技術創新:
一是加快紡織業智能制造的進程。
“中國制造2025”提出智能制造是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紡織工業智能制造包括智能化裝備、智能化運營和智能化產品三方面內容。智能化裝備主要包括產品自動轉運系統,實現自動化、數字化控制、實時在線監測和自適應控制的關鍵裝備,實現機器代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柔性制造。
智能化運營包括智能化生產和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生產是紡織業分步驟建設智能制造示范生產線和數字化工廠;智能化管理是整合供應鏈、設計、生產、銷售相關的全部環節,建立云工廠與實現電子商務,通過遠程定制、異地設計、協同生產、遠程監測等信息技術,將用戶需求充分體現在產品的設計、生產和服務的各個環節,形成全新的產品開發模式。
智能化紡織產品是信息化技術在紡織終端產品上的直接應用,傳感、通訊、人工智能技術與紡織技術結合開發智能化的紡織品服裝。
二是推進紡織新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
新材料是“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十項大力推進的重點領域之一,高新技術纖維和復合材料又是新材料的重要內容。紡織新材料發展重點,一是發展滿足航天、國防、安全防護、能源等高端領域需求的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二是開發替代石油資源的新型生物基纖維材料,推進海洋生物基纖維產業化解決原料的多元化。三是大力發展各種差別化、功能性纖維,發展高效率、低能耗、柔性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及裝備,滿足個性化、時尚化和功能化的紡織終端產品消費需求。
三是強化紡織工業基礎能力。
針對受制約程度嚴重、對行業發展影響面廣、提高生產效率明顯、節約資源減少排放效果顯著的紡織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分階段突破,并搭建合理的產業技術基礎平臺。
重點突破高性能纖維材料、生物基纖維以及差別化、多功能纖維等紡織基礎材料,新型多功能高速錠子等紡織基礎零附件,對紡織工藝轉型升級影響大的紡絲、紡紗、織造、印染及非織造等紡織先進基礎工藝,并加強科技創新平臺、檢驗檢測平臺及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等產業技術基礎建設。
四是提升產品質量和加快品牌建設。
通過科技進步、設計創新、工藝可靠、標準嚴格、控制嚴謹、裝備先進等方面提升紡織產品質量品質,并為產業用紡織品最終產品的開發提供積極支持,確立質量品質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在產品設計方面,通過對紡織產品高端化、個性化、休閑化、智能化及低碳環保等方面的研發,提供具有差異化和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創造良好的品牌環境,包括產業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和政策環境等。推動紡織行業知名產品品牌、知名企業品牌、知名區域品牌和知名國際品牌的成長,尤其是加快紡織品服裝國際品牌地位的提升。
五是提高綠色制造水平。
在紡織工業的各環節采用先進的節能裝備和節能技術,提升全行業的節能水平。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發展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物排放的生態染整加工技術。建立物理法、化學法兼濟的廢舊聚酯纖維高效連續再生纖維關鍵技術體系,循環再生纖維產品應用范圍擴大到服裝、家紡和產業用等領域。
“十三五”時期是建設紡織強國的關鍵階段,紡織行業應抓住這一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打造以材料智能為突破的創新力,建設紡織科技強國;以時尚導向為目標的消費力,建設紡織品牌強國;以環境倒逼為動力的責任力,建設紡織可持續發展強國;以及以社會青睞為基礎的凝聚力,建設紡織人才強國,多方面、全方位提升紡織業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