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數字機遇 打造經濟新高地
- 數字時代,數據就是機遇,數據就是潛力。
當前,信息化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1.3萬億元,占GDP比重34.8%。數字化創新持續迭代,數字化新業態加速涌現,數字經濟不斷創造新的可能。
牢牢抓住新一輪科技變革契機,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將迎來新機遇,獲得新動力。
注入經濟發展新動能
安裝傳感器和平板電腦、接入網絡,一臺縫紉機“搖身”變成了工廠的“中樞神經”。在服裝制造商漢帛集團的柔性生產線上,工人可根據指令同時操作多個流程,打破以往只負責一個工序的局面。通過縫紉機采集的數據,可幫助實現小訂單、快生產。
數字經濟改變的不只是一臺縫紉機,越來越多站在國際品牌背后的中國工廠,正用“數字”撕去“代工”標簽,制造業本身也因數字發生蝶變。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當前,重點行業骨干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68.9%、49.2%,實施智能化改造的試點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升近40%。網絡化協同設計、云制造等新業態,正不斷提高我國整體供給體系質量。
消費、服務同樣因數字而變。
掃碼進店、自動買單,“數字化”銷售在實體店推開;智慧醫療、智能教育,“數字化”服務空間不斷拓寬……4月,我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25%。
構建開放協同新生態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經濟,正打破傳統的供需公式,推動構建更加開放協同的新生態,助推高質量發展。
打破空間、產業界線,越來越多的制造集群“變身”共享平臺。從單一的上下游延伸到相關領域,產業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平臺“賦能”效果更強。
通過人工智能精準預測消費需求,實現有效供給,蘇寧聯合眾多制造企業打造智能供應鏈;將技術、運力、訂單等共享,美團向更多物流方開放平臺,打造配送生態。
產業發展與社會建設、民生改善相結合,數字經濟不斷產生外溢效應。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鳳霞說,數字經濟既創造了非常大的就業增量,也提高了就業的質量,成為吸納和帶動就業的新引擎。以新職業數字化管理師為例,當前從業人員已超過70萬人。
激活源源不斷的創新力
數字經濟代表活力、潛力、創新力。當前,全球經濟正處在大調整、大變局中,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布局數字經濟。擁有良好經濟基本面、厚實產業基礎、廣闊市場空間的中國,有望抓住變革機遇,在數字時代重塑競爭力。
連續多年大力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電信普遍服務,我國夯實了較為堅實的數字“地基”。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超過100個城市部署了G比特寬帶接入網試點,行政村通用寬帶的比例達到98%,4G網絡覆蓋水平全球領先。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工信部將推動重大科研設施、基礎研究平臺等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支持企業深入開展“雙創”。與此同時,集聚社會創新資源,擴大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加速創新向各領域推進。
因共享共創而興的數字經濟,其發展壯大離不開“開放”二字。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大力推進工業互聯網向各領域融合、加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我國大力推進數字技術向經濟發展、政府改革、社會民生等方面深度融合,數字創新更加澎湃,數字紅利更加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