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第二戰場| 冷箭點射華為、中興、海康威視等尖子生,都是它干的
(注:本文轉自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五月刊雜志。授權發布。)
如果說“貿易戰”是一個數量上的不對等;那么“放冷箭”的特種戰,則是一個質量上的不對稱戰。而且更加不容易防守。美國苛刻的漫天要價,中美經貿磋商看上去很難進行下去。而最近美國更是赤裸裸地出手,對著中國科技的領頭羊開始瘋狂地圍剿。
美國正在發起一種定向瞄準、
打擊一片的科技戰
首先是正面進攻中國科技巨頭華為。5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不同尋常地簽署了《保障ICT技術及服務供應鏈安全》的行政令,宣布美國面臨“重大國家安全威脅”,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第二天美國商務部應聲將華為及其非美國附屬68家公司納入“實體清單”,限制美國供應商向華為供貨。
隨后,據外媒報道,美國商務部開始對5家中國企業下手,國內安防的頭兩家海康威視、浙江大華以及曠視科技都在其列,禁止購買美國的軟件或零件。而大疆也被警告切斷技術供應。
這些行動的共同特點,就是針對的都是中國高科技企業。相對于貿易戰針對產品而言,這是一種定向瞄準企業的冷箭進攻。盡管5G是美國聲稱必須要奪回來的陣地,但5G并不是美國唯一提防的領域。整個中國高科技群體,都可能是它瞄準的對象。
這意味著,美國的冷箭點射的對象,已經擴大化。如果說中興去年中招,是因為伊朗問題處理得有漏洞而被抓住把柄,那么這次針對的華為和海康威視等的禁令,可以清清清楚地看到:美國正在發起一種定向瞄準、打擊一片的科技戰,有著非常明確的目標,并不需要特別的借口。
認識冷箭手
那么,誰為美國政府提供了這些冷箭?
出口管制清單是冷戰時代的產物,這本來是一種并不被輕易使用的手段。而篤信極限施壓的特朗普政府和鷹派,正在拿過來反復使用。這在前幾屆美國政府并不多見。實施作戰計劃的是美國商務部的產業與安全局(BIS),有400多來自工業、貿易、法律等多種領域的人才。產業與安全局下屬的技術評估辦公室(OTA),則每年都根據國家法定條款進行調查,評估美國的技術先進程度、國內技術依賴度、國外技術進展等。根據需要,美國商務部會把關鍵企業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實現出口管制,限制出口(也就是所謂的“斷供”)。到現在為止,已經有將近200個單位(及子機構)和個人,被列在這個黑名單上。這個名單,還可以隨時拉長。
既然出口管制清單本身就是一個維持技術不平衡的重要手段,那么當它被作為執法工具頻頻使用的時候,說明當前爭端的性質已經根本不是貿易戰,它早已偏離貿易順差、逆差的商業邊界。
貿易戰之外的第二戰場:
冷箭戰盯的是中國高端制造
貿易戰并不是唯一戰火正酣的戰場,美國正在精心設計一個基于特種兵戰略思維的冷箭戰:針對中國高科技產業,定點瞄準。用特種戰來促進貿易戰的談判,用貿易戰來掩護特種戰的進攻。這是美國的雙線作戰策略。
筆者從去年就一直在強調,把中興事件歸為貿易戰,完全是誤判形勢。這是一場全新的立體作戰的方式,它看上去針對的是單體企業,因此性質完全不同于面大量廣的貿易戰。然而后果卻很嚴重,它啟動了震懾的作用,因此從某種意義而言,它甚至是一種信心之戰。
冷箭戰是建立在精確的工業情報和精心鎖定的戰術細節上。中國必須清醒應對這種特種兵戰。把美國的冷箭戰混同為貿易戰,會吃大虧的。中國要想升級到中高產業鏈,需要進行全球價值鏈切換。而在切換的當口,美國正在通過強大的工業情報能力,尋找中國制造的漏洞。美國商務部去年11月推出的出口管制的升級版清單的征求意見,AI算法、芯片、機器人、量子計算等悉列其中,面臨封鎖。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商務部已經宣布,將面向基礎技術的管制清單升級的調研提上日程。這都是美國冷箭戰的前期標準動作。更大的傷害波,將隨之趕來。
量大面廣的關稅貿易常規戰,國人的感受冷熱不均。很多人甚至覺得這是國家要去談判的事情,而企業承擔的是一個平均分攤的后果。然而,點射中國高科技領頭羊的特種兵戰略,卻容易震撼和動搖軍心。這是整個科技戰爭的一部分。
劃分第二條戰線的意義在于,中國的應對不能只盯著貿易戰,必須看到第二個戰場的嚴重事態。這個戰場同樣是一個不對稱戰。如果說“貿易戰”是一個數量上的不對等;那么“放冷箭”的特種戰,則是一個質量上的不對稱戰,而且更加不容易防守。
其實關稅和貿易順差,無論最后談判到何種程度,中國制造都面臨著美國高科技遏制戰略的長期封堵。不能把貿易戰,當成是一個快速解決的國際貿易包袱,它將是長期伴隨中國制造發展的一塊烏云。而更加隱蔽的冷箭戰,則躲在秘密的角落,盯住中國高端制造。
看清美國雙線作戰意圖:
跳出貿易戰思維,應對新戰場
貿易戰固然是一場商務談判,但也是一場干擾戰。然而,美國第二戰場卻是以中國高科技制造企業為圍獵的戰場。從這個意義上講,貿易戰的硝煙,大大掩護了美國另外進行的一場冷箭戰。對談判期待過高的人,恐怕要失望的是:它的結果,其實并不能改變第二戰場的節奏。
當下最值得警惕的是,貿易戰的反反復復,極大地牽制了我們的視線。華為事件,揭開了這座內部早已鼎沸一片的鍋蓋。
過于聚焦在貿易戰,就會把美國針對中國的不可調和的遏制戰略,定義為一場可談判的商業利益,無非是代價的大與小。這將徹底忽略了美國雙線作戰的戰略意圖。在第二個圍獵的戰場上,中國的損失一點都不會小。
從本質而言,美國貿易戰之外的遏制戰,是以出口技術管制作為彈藥庫。管制主要是兩個方向:一是國防,通過軍方管制或者通過包括國際瓦協(瓦森納協定)組織,來進行技術出口的控制;二是軍民兩用的,通過美國商務部的“出口管制清單”來實施。
這個清單,正是美國可以進行定向清除的關鍵支撐。它背后,則是基于美國成熟的工業情報體系。由于美國大量的工業基礎調研工作,使得美國在對兩國的工業家底的認識上,非常清楚。
這就是美國用產業成熟度,來擠壓中國的產業幼稚癥。華為7000億產值,而且絕對是高科技公司,但也是虛弱脆弱鏈條上的一環。中國制造并不是單獨的企業幼稚癥,而是一個產業幼稚癥。體量看上去很大,但背后的保障體系卻很稚嫩。而中國制造要進入中高端價值鏈,背后必須要有健康的產業體系來保障——它遠遠超過了一個企業所能做的。要想應對兇狠的高科技遏制戰,還需要更成熟的產業體系。
美國每年進行兩次工業調查,分別由國防部和商務部進行,就是對工業根基進行摸底,重點強調“供應鏈的彈性與安全”。而同樣的話題,在中國卻幾乎處于邊緣話題。供應鏈,往往被當作是企業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國家安全的問題。
不是大疆,不是中興,不是海康威視是否有過失的問題,也不是華為是否5G領跑的問題。而是中國高端制造產業要崛起,會遭受必然的遏制,這要求中國的產業保障體系也要隨之跟進。
這不是一個企業的戰爭,不是一兩個陰謀論的細節,這是一個國家制造業的戰爭,這是一個全產業鏈的防御戰。
美國的四大武器
貿易戰除了看似減少盈余差額的目標之外,限制中國的科技發展是最重要的目標,技術限轉和所謂的知識產權都是重中之重。
而冷箭戰,則采用了點射頭羊的方式,通過出口技術管制等非常規戰術來實現。這一趨勢正在擴大化。5月14日,美國共和黨參議員Josh Hawley提出了《2019年中國技術轉讓控制法案》,將一些產業政策支持的產品,以及接受政府資助,已經或者即將取代美國同類產品凈出口的產品,全部列入商務部出口管制清單,而且需要每年更新。該參議員直截了當地表明心態,“中國是美國安全最大的威脅,而不是之一。這份法案旨在‘阻止中國獲取美國技術以發展其軍事能力’”。該法案一旦通過,中國所有中高端制造企業都會被瞄準,高質量發展之路將異常艱難。
投資限制正在成為美國加緊備施的策略。特朗普上臺后,一直將中國視為美國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和最大的國家安全威脅。外資審查機制與出口管制關聯在一起,作為遏制手段。去年10月,美國財政部發布法規公告,落實了《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FIRMMA)具體內容,強化了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另外一個狙擊手——對于跨國并購安全審查的力度。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國家安全領域。但其實也跟商務部緊密結合——這正是基于美國產業與安全局提供的工業體系評估報告。這是一個跨部門的聯合行動。2018年11月,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就新興技術管制情況發布公告,就14類技術領域的47 項新興技術尋求建議。商務部將逐步通過多邊組織(例如管制出口的瓦協組織等),以及聯合審查(出口管制+外資審查)來盯緊對這些技術的看管。這意味著,美國會利用其在國際多邊管制機制中的主導地位,推動更多國家加入強化管制的行列中,強化“圍剿”之勢。而在5月20日,《日經亞洲觀察》稱日本也在考慮參考美國上述做法,將14項新興技術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并在2020年之前實施。這意味著中國在全球的科技投資,將會大大受限制。技術投資全球化封鎖,初見端倪。
而學術封閉,則是通過“學術恐怖”來完成的。美國最大的基礎研究部委國立衛生研究院(NIH),2017財年預算金額達到331億美元,對美國的科學家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然而NIH院長自去年8月份開始,就開始對各個分支機構的對外合作發出警告,并要求大家積極配合美國FBI的工作。而在今年4月,MD 安德森癌癥中心開除了3名華人科學家,正是基于NIH對3人的指責,聲稱“嚴重”違反了保密原則,并曝光了其涉華關系。這是 NIH 自 2018 年以來調查其資助項目被研究人員不正當利用的第一個公開案例。而5.23日美國Emory大學以“未能披露外國資金來源”罪名,正式辭退在這里工作23年的李世江夫婦,這也是第二起處罰華人科學家的事件。美國正在為科學和科學家“設置”國界。它通過輿論上的輻射,以一種政治上正確的氛圍,逐漸形成一種“白色學術恐怖”。
保持信心:中國制造成功升級的倒逼機制
正如任正非所說的,要把美國政客和企業家分開。這是不同的兩種思維。在政治家過于瘋狂的時候,企業家會持以謹慎的態度進行約束。日前包括耐克等在內的170多家美國企業致信美國總統特朗普稱,美國對中國輸美鞋類產品加征關稅,將對美經濟造成災難性后果。這種經濟上的損害,作為一個政客和內閣,也是需反復掂量的。
即使往最壞處想,一旦確認進入科技冷戰鐵幕期,那就要做好科技冷戰的自力更生的長期備戰。中國自力更生進入2.0時期了。這個也不是不能接受,因為建國初期中國被封鎖的局面,比現在更為慘烈。當時國內一直處于被封鎖狀態,不要說設備、材料、元器件,即使資料也無法進來。自力更生的同時,還有一個“一窮二白”,什么都得自己做,什么也都要從頭來。然而,即使是發展速度慢一些,效率低一些,但還是能活下去,實現自力更生。當然,現在不可能再回到那個時代。因為國與國之間的交互性太強,例如德國制造出口比例很大,對中國依賴性也很大,如果不出口是很難生存下去的。
狙擊中國高科技制造崛起的節奏,打擊投資信心,這才是美國第二戰場上最為兇狠的地方。而學術封閉、投資限制,都在與貿易戰相互呼應。在當下,正是我們需要穩住信心、穩住陣腳的時候。跳出貿易戰思維,丟掉速戰速決的想法,中國制造不得不迎來前所未有的馬拉松艱苦路程。中國制造需要踏準自己的節奏,完善基礎科研體系和制造創新體系,尋找科技潛力。國家創新體系再次被火速提上日程,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倒逼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