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如何把管理變成生產力?
- 服裝工廠要提升產量和效益,最直接是升級硬件,如先進的吊掛設備、自動裁剪等,同時用模板、拉筒等“短平快”的小工具輔助等,這些方法效果立桿見影,頗有硬功的味道。
管理模式的改造,可能不像使用自動設備那樣產量馬上提升,但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把管理制度轉化為執行力、生產力, 推行中讓全體員工欣然接受,最終升級為企業文化,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硬核”!
一、以人為本的理念
俗話說:“管物容易管人難”,這話不假。這個話題各有各的見解,一時難以說盡,舉個例子:某工廠技術人員一直表現很好,偶然出錯,被罰了五百元,情緒低落,無精打采。恰好當時他父親生病住院。廠長親自去醫院探望,送上水果,外加五百元慰問金。第二天,該技術員精神振奮,判若兩人。本人主張以中庸之道解讀“人性化”管理的宗旨,不偏不倚,獎罰分明,對人對事公道公平,有的時候甚至委曲求全,顧全大局。
二、縫制車間的優化重組
縫制小組要根據生產品種來組建,復雜的款式工序多,需要要建立長流水,而在變換簡單的款式時則應把大組切分成兩個甚至三個短流水。每個小組實行目前我們常見的單件流連貫性流水作業,減少在制品積壓和批量返工。(注:上面體現了柔性化流水線的思想)
有條件的工廠,要定期對員工進行統一考核,使每位員工有公平的機會獲得技術等級的提升,給員工晉升發展空間。
上圖:某服裝廠現場看板
三、生產現場的規章制度
車間制度必須要建立,以維護正常的生產秩序。如:上班擦機試車,檢查是否漏油;下班抬針壓布頭;衣片不準落地;臺板周轉箱要保持干凈光滑;返工必須當天清等等,要落實誰檢查,怎么獎怎么扣?廠長是制度的制訂者,車間主任是推行者和檢查者,組長是執行者,而每個職工是責任人。要在規章制度的框架下,制定每個工種的工作職責。(注:可通過建立《員工手冊》、《SOP手冊》、《企業制度DVD》等方式推行)
四、建立激勵制度,注重管理的時效和剛性
1、執行產前會制度。每個款式投產前必須開產前會,有關的車間主任,組長,小檢,巡檢,機修工,鎖訂,大燙,大檢都要參加,由技術人員主講,人手一份工藝單或生產制造單,大家分析討論,分解工序,消化關鍵點,形成共識。要有會議記錄,每個人都要簽字,以視明白。
2、首件示范制度。大貨在流水線上出產的首件,應馬上做后道鎖訂和大燙,量尺寸,檢查有無問題,如無問題即表明可正常生產,有問題可及時加以解決,避免大貨下來了很多因發現問題太晚以致造成很大損失。
3、抽查制度。每天要抽出半小時,集中抽查車位上的成品或半成品。每個小組隨機抽三件,由巡檢牽頭,車間主任組長小檢參加,徹底檢查尺寸,工藝,做工以及外觀質量,逐條記錄。不符合的要提出返工和糾正意見,并作為考核組長和小檢的依據之一。如果第二天仍然不改,輕度問題加重扣分,嚴重問題停產整頓。
縫制車間是服裝生產的重點,要全力從技術,管理,政策等各個層面打造,使之成為過硬的環節。其他部門要配合,支援,服務于縫紉車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