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電子電控行業發展解析
- 2018年,縫制機械電子電控行業取得了飛速發展,在行業企業的努力下,堅持創新驅動,全力推進產品數控化、智能化升級,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展望2019,面對行業發展中的問題和不足,還需苦練內功,持續發力。
用戶多樣化需求激增,響應能力有待提升
隨著紡織服裝等下游行業轉型升級的持續深入,用戶多樣化需求激增,從終端用戶多樣化需求入手,開發各類具有差異化功能、性能的縫制設備及服務解決方案,已成為整個縫制機械行業提升產品研發能力,改進制造工藝,提高產品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近年來,行業在此方面投入了極大的資源和人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相比市場需求,行業響應能力尤顯不足,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人力資源不足,長期以來,行業人才的培養及儲備始終無法有效滿足發展需求,高素質復合型領軍人才尤為短缺;二是上游配套鏈不穩定,無論是軟件外包還是硬件的外協配套,極少有專注于縫機控制領域的專業企業或團隊,相應配套服務能力也良莠不齊,目前也是制約行業快速響應的重要因素;三是標準缺失,特別是數據格式類標準、軟硬件兼容及接口類標準以及技術規程類標準的滯后,行業在技術開發方面協作性不夠,兼容性不足,由此導致有限的技術資源浪費。
苦練內功,引領支撐行業高質量發展
首先,加快終端用戶需求的采集和響應。一是加強自身的產品、市場客戶群體的定位,明確和突出自身重點優勢產品和研發方向;二是加強客戶需求的挖掘、采集和分析,充分重視客戶的差異化需求,通過對淺層客戶的功能配置及深層次客戶的功能開發,做好需求響應;三是要做好共性需求研究成果的平臺化、模塊化,持續推進產品迭代。
其次,加快信息技術應用,提升產品附加值。繼續加強對人工智能、集成電路、5G以及工業互聯網等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的關注,加強產品工業設計開發及各類智能技術引進和融合,切實提升產品附件值;加快基于數據的服務的制造新模式的探索和嘗試,推進行業價值向轉移,加快實現行業差評由生產型制造向“制造+服務”及“產品+服務”轉變。
第三,加強行業發展協同和資源共享。充分利用行業及協會公共平臺, 凝聚共識,通過專利共享、產業鏈合作、資源整合等形式,加強在標準制修訂、產品研發、市場拓展、客戶需求響應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實現企業間的優勢互補和產業鏈協同。
第四,加強產業鏈優化,提升全球資源調配能力。切實梳理和引進上下游協作配套資源,以企業為主體構建戰略供應鏈體系以及戰略經銷服務體系;繼續加強海外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圍繞 “一帶一路” 加快推進海外分支機構的設置和資源配置,加大海外人才的招聘和培養力度,提升企業海外研發協同及售前售后綜合能力。
最后,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積極營造尊重人才氛圍,做好自身企業人員結構分析和優化配置,吸引和引進各類人才;做好各類人才的長效培養計劃,強化員工崗位技能和知識更新;建立不同類型人才的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