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縫紉機上的工業互聯網,帶飛了紡織服裝制造業!
通過低成本的智能生產方案,將生產端的數據與行業云訂單數據及供應鏈數據相匹配,幫助中小型工廠適應當今碎片化、動態化的消費市場。
一臺縫紉機上的工業互聯網
源自:新商業情報NBT
作者 | 朱若淼 編輯 | 李威
上方多出的一個富士康制造的電子硬件,被用來收集和展示縫紉機每天扎了多少針,用了多少布料等生產相關的數據,以及顯示管理人員下達給使用這臺縫紉機的工人的指令。
作為哈勃智慧云推出的服裝制造業智慧解決方案的一個縮影,這臺縫紉機被擺放在了4月17日以“智領霓裳 云鏈生態”為主題的發布會現場。在它旁邊的車縫組長工位看板上,顯示著這臺縫紉機的生產數據,包括生產單號、訂單交期、有效工位、日生產計劃、實時生產進度、產品合格率等。
作為整個哈勃智慧云最基礎的節點,包括這臺縫紉機在內,加裝了傳感器的生產設備組成了智能工廠,從而實現了生產環節的智能化改造。然后依托生產環節智能化的基礎,哈勃智慧云就具備了將原料、設計等環節進行串聯的勢能,做到通過智造云、行業云、時尚云、文化云打通整個服裝制造業的智慧升級鏈路。
“通過哈勃智慧云,一個面料商可以快速地獲取客戶;一個成熟的品牌可以通過柔性制造實現可控庫存;一個新型的品牌可以獲得行業資源;一個流量平臺可以獲得一站式的時尚解決方案,一個產業群可以獲得最有效的策略指導。”哈勃智慧云創始人、漢帛國際總裁高敏表示。
隨著國內信息化、數字化的改造從消費端延伸到制造端,產業互聯網成為后增長時代各家公司競爭新焦點。
騰訊在去年喊出了“擁抱產業互聯網”的口號,對公司組織架構進行了大調整,并計劃在智慧零售、制造、醫療等七大領域,扮演數字化助手的角色。同一年,阿里巴巴再次提起了“新制造”,希望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來改造中國的制造業。
現在,這場互聯網公司為主的競爭中,也開始出現傳統制造業企業的身影。
-01-
工廠智能化
哈勃智慧云的創始人高敏同樣也是漢帛國際的總裁。作為一家以服裝為主導產業的跨國集團,代工生產ZARA、H&M等國際品牌的漢帛國際,自2015年起,就開始嘗試轉型,對工廠進行改造。
哈勃智慧云由此而來,卻想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更大規模的生態。漢帛國際與哈勃智慧云并沒有資本上的關聯,作為創始人,高敏希望哈勃智慧云成為一個中立性的行業平臺,漢帛國際則作為這個平臺生態中的一家公司,承載一系列解決方案中的部分功能。
目前來看,哈勃智慧云服務于工廠的整體解決方案是軟件硬件一體化的系統,被稱作智造云,囊括了服裝制造業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從計劃排期開始,涵蓋了整個生產過程的經營管理、生產管理、包括每個工序流程。
“獲取數據、表達數據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人員、設備、物料的全鏈條數據管理。”高敏表示。這也是哈勃智慧云中的智造云的核心邏輯。根據這個核心邏輯,這套解決方案會聚焦在交期、成本、品質這三個關于成衣加工的最重要的指標上。
目前傳統生產的大訂單周期一般在三個月到半年,高敏稱,應用了哈勃智慧云可以將這個生產周期縮減到15天甚至3到7天。據高敏介紹,采用哈勃智慧云后,生產效率可以提高30%,不良率預期至少可以降低20%;通過智能儀表對水電氣的監控,能源成本也可以降低15%。
對于大量100到300人的中小型工廠而言,安裝一套需要自己去進行維護的信息化、數據化的軟件系統,在后期的維護上面會遇到很大的困難。通過硬件和軟件的結合,哈勃智慧云能夠通過云平臺來在后臺幫助這些工廠解決后續的系統維護問題。
同時,這套系統帶來的生產環節的數據協同和匹配,還能夠幫助解決服裝行業透明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因為,在服裝制造業中,大批量訂單的制造一般會從大的工廠發到小的工廠再發到小的工廠,經過一層層轉發之后,客戶如何掌握訂單的詳細動向,是一個行業難題。
“最近我們在研究機器不動、人動的產線,嘗試幫助到更多的流動工人。現在有大量的流動工人,今天這邊有訂單,300人就過去了,今天那邊有訂單,300人又過去了。你會發現在這個部分,中國需要大量智能工廠的支持去把工人集中起來。”
-02-
轉向柔性制造
“我們過去是以大客戶為核心,大客戶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大批量穩定訂單,少數幾個核心客戶就能夠養活一家服裝制造企業。”高敏表示,現在這個市場環境變了,隨著消費互聯網的擴張,流量開始變得碎片化,它帶來的改變也影響到了制造業。
如今出現了大量客戶不再像以前那樣一個款式一次性下單10萬件,越來越多的客戶每次下單的款式增加到十幾到幾十不等。“每個款式第一單可能就100件。但如果他們賣的好,他們會很快追加500件、5000件、50000件,而且交貨的時間很急。不僅新的客戶如此,老的客戶也隨著互聯網的變化,訂單特點開始往小批量高頻次靠攏。”高敏說。
在智造云的基礎上,這些中小型的工廠將變成哈勃智慧云的加盟廠、衛星廠和核心廠,共同通過哈勃智慧云來鏈接上游的原料、設計環節,以及下游的銷售環節。產業鏈的變化也將由此產生,傳統的通過人為采購面料、存儲、制造的環節,將由系統來實現,提供服裝行業中憑借個人經驗“算命”進行決策之外的另一種科學化、數據化的決策方式。
同時,通過設計云和時尚云來落地用戶提供的需求和創意,交付給產業云和智造云進行產品的生產。在這個過程中,設計的創業和素材將被積攢成資源庫。這個資源庫可以開放給其它B端客戶,供他們在里面直接進行選款,甚至選圖案。在此基礎上,哈勃智慧云還會嘗試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元素時尚化,共享給B端客戶使用。
哈勃智慧云希望通過整合服裝產業一系列的科技創新、智能工廠、產業集群、文化IP,利用時尚云與文化云對產業進行賦能和孵化,借助智造云實現柔性化生產,以產業云來打通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包括供應鏈和電商、網紅等銷售環節,實現內容+產品+供應鏈的結合。
對于高敏來說,相較于推動“柔性制造”的互聯網企業,傳統外貿加工制造業的經驗是他們的壁壘。這些經驗使得他們更了解如何對整體質量體系進行把控。隨著消費互聯網的發展,高敏認為B2C的數據越來越豐富,但B2B的數據仍舊是空白,這是他們加入產業互聯網的機遇。
不過探索柔性制造這條路走起來并不容易。在發布會現場回答記者問題時,高敏透露,這兩年國內探索柔性制造模式的企業不止他們一家。在轉型過程中,大家都面臨著難題。
其中一方面就體現在對工人的管理上。“這確實是很難的事情,因為他們原來大批量都是一模一樣的東西,現在突然跟他講,今天你要做5件,明天你要做500件,后天你要做5000件,其實這是很高的難度,工人會接受不了。”
另一方面,他們面臨的問題來自技術領域。要找到愿意為傳統服裝制造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的高科技人才或團隊很難。為此高敏曾嘗試過各種辦法,最終她為哈勃智慧云拉來了富士康的合作。“他們在傳統電子行業的制造,有非常好的智能制造的解決方案。”
高敏希望哈勃智慧云能最終實現低成本批量可復制的智能生產方案,將采集、處理、傳輸、分析、反饋產能端的數據,與行業云訂單數據及供應鏈數據相匹配,成為“一臺縫紉機上的工業互聯網”。(源自:新商業情報NBT,作者:朱若淼)
【對話】
“我完全不是個商人,應該說是個不接地氣,有情懷的理想主義者。”
坐在面前的這位管理著近萬員工、操盤30億資產的80后女企業家,在訪談的最后用這樣一句話總結了自己。
她是二代企業家,亞洲時尚聯合會主席團理事,提到她的名字,時尚產業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就是漢帛集團掌門人、湖畔大學4期YPO成員——高敏。此時的她剛剛完成了2019年的個人大秀:哈勃智慧云發布會。
哈勃智慧云:時尚產業互聯網的春天
4月17日,高敏攜手合作伙伴正式推出了醞釀2年的哈勃智慧云。
對高敏來說,哈勃智慧云不僅是場”秀“,更是她對”養育“了30多年的時尚行業的回報,也是她對父親一直叮嚀的”做了服裝十幾年,究竟能為中國時尚產業貢獻些什么“答復。
哈勃智慧云是時尚產業首個工業互聯網平臺,以智能制造為核心引擎,基于“全要素,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搭建服裝行業云以及智能制造云,助力服裝領域中小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一方面哈勃智慧云可以不斷接入的供應鏈伙伴提供標準化的接入接口,并將平臺的訂單用自動化的形式派發給下游的工廠,實現供應鏈與工廠的信息匹配;另一方面還可以幫著傳統工廠進行信息化改造,通過低成本批量可復制的智能生產方案,采集、處理、傳輸、分析、反饋產能端的數據,達到與行業云訂單數據及供應鏈數據的匹配等等。
除此之外,哈勃智慧云還提供了承載時尚云和文化云功能的共創中心,可以舉行行業級別的評選和授獎,也可以成為媒體接觸服裝與時尚的窗口,資本選擇優秀孵化項目的平臺。
“我們就是做了工業+互聯網,我希望將哈勃智慧云做成一個國際性平臺,幫助整個產業實現轉型升級。”高敏表示。
之所以選擇此時推出哈勃智慧云是高敏發現,整個時尚產業亟待轉型,而很多中小企業卻轉型無路。
過去以大客戶為中心帶來的大批量穩定訂單已經不復存在,如今互聯網演進下的流量碎片化的需求。服裝行業出現了大量網紅、淘寶品牌、社區電商、獨立設計品牌的訂單,這些訂單呈現了小批量、高批次、動態變化的特征。
因此,服裝制造業亟需向柔性制造、智能制造轉型。
但轉型之路并不容易,乃至整個行業都對”轉型“二字非常敏感。因為,傳統服裝行業花費了巨大的成本來嘗試轉型,但由于缺乏技術研發能力、轉型方向不明確以及信息不透明導致轉型效果一般,還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到底如何轉型?向哪個方向轉型?企業家陷入了迷茫期。
而這些問題,對于從小就被父親帶著進工廠,深受行業熏染的高敏來說卻都不是問題。憑借著在行業里20多年的經驗,以及大膽睿智的創新,高敏先趟出了一條可行的智能制造轉型之路。
漢帛國際:令德國人嘆服的“樣板間”
漢帛國際就是高敏的試驗田,而這個試驗田在她接手之后每年實現了30%的增長,可以說,高敏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在此時推出哈勃智慧云,是因為已經有了成功的“樣板間”——漢帛國際。
早在2015年高敏就開始有了“柔性制造”的概念。“成建勇(必要商城合伙人)我們見了很多次,他一直在跟我提’柔性制造’的概念,但談了大半年感覺沒什么可以做的。因為當時傳統制造業都比較保守。”高敏回憶道。
不過,成建勇并沒有放棄,執著的他最終還是憑借一句“有了柔性制造,你就可以復制給別人,賦能更多客戶”打動了高敏。恰巧此時,高敏的母親已經嘗鮮將一條生產線進行了智能升級改造。
2016年,高敏主導了漢帛集團柔性制造轉型升級,成功邁出了第一步。
轉型升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高敏遇到了多方面的阻力。
首先就是人的思維轉變。“傳統外貿工廠都是大訂單,讓工人們接受小訂單非常難。因為效率不高。”高敏提到,“做大品牌訂單時,工人兩三個月才更新一次業務,天天就一個動作,熟悉一個手勢就好,效率高。但柔性制造就意味著做很多工序的同時還要每天有變化,工作內容變復雜。工人感覺不掙錢了。”
其次,柔性制造意味著要在傳統制造基礎上加入更多“科技”、“智能”的元素。但在轉型初期,很難找到合適的軟件公司給做相關技術開發。即使有成本也非常高。
“當時進行升級改造走了很多彎路,因為將整個產線停了重新排版,意味著員工也要停工,上千萬的流水說停就停了;技術成本方面也是動不動就50萬,100萬出去了。”提到那段歷史,高敏也是很無奈道,“包括我母親在內的管理層跟我的對話基本上就是,這個賺錢嗎?這個是未來嗎?”
面對多方的質疑,高敏力促改革,用結果證明了自己的選擇,產線上的工人逐漸適應,工作效率變得越來越快,產業鏈上下游也實現了協同,此時的柔性制造實現了關鍵性的突破,乃至國際客戶來到漢帛工廠參觀都感覺嘆為觀止。
2015年每年中國有10%-15%的紡織服裝訂單流到東南亞這些更低成本的國家,中國傳統制造業遇到了危機。但是高敏認為危機既是危也是機。正是遇到了這樣的危機,中國制造開始向柔性制造轉型升級,并且打開了中國制造新的可能性。
“大家可能覺得很多產能都轉到了東南亞,但基本上都是低端的制造。中高端的仍然留在了中國。在參觀了漢帛柔性制造之后,有位德國供應鏈代表跟我說一定要帶著總部BOSS來看一看’made in china’ is back。”高敏自豪的提到。
據了解,2018年高敏受邀進入由全球6個核心供應商組成的H&M戰略顧問團,此前漢帛的管理層從未進過這個顧問團。
“這對我個人和漢帛來說都是非常驕傲的事情,這說明我們的事情做成了,而且在引領和影響著他們。”高敏表示。
初心:一份“家國天下”的答卷
高敏的自豪感不僅僅來自漢帛柔性制造轉型升級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中國有可能復制出千千萬萬個“漢帛國際”,這就要依靠哈勃智慧云的力量。
“爸爸說他做了服裝十幾年,究竟能為中國時尚產業貢獻些什么?在我的記憶里,爸爸說這句話時留下了意味深長的問號,我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上,我想,和爸爸一樣為這個答案而努力,應該是我在這個世上的使命。”高敏說到。
一直以來,在高敏心目中,漢帛是父輩們留下的產業,她要將其打造的更精更美;而哈勃智慧云則是她孕育改變時尚行業的“未來”,也是交給父親的一份“家國天下”的答卷。
高敏的父親高志偉,漢帛國際創始人,中國服裝行業領軍人物。高志偉36歲創業,從繡花廠做起,再到做些簡單的服裝加工,再到后來為ZARA、H&M、Gap、Uniqlo等國際大牌代工。與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合作舉辦的“漢帛獎”中國國際青年時裝設計師作品大賽,被認為是中國目前最高水準的設計比賽(至今已舉行27屆)。
在這樣光環下成長的高敏,也被外界冠上了“富家女”或者“富二代”的稱號。但高敏卻不這么認為。
“小時候家里也很窮,也過過一家三口擠在一間屋里的日子。在父親創業之后,我也經常跟著去工廠。我父親是個特別勤奮的人,一個星期7天都在上班。因此,我很珍惜所有的這一切。”
不像典型的“富二代”,高敏有著強烈的使命感,16歲只身一人去香港學習,之后遠赴美國深造,接受西方的先進管理教育。畢業回國后,高敏創建了自己的時尚創意品牌,力圖打造設計師和藝術家的發展平臺,扶持國內小品牌、培養年輕設計師。
早期的高敏,就已散發著“女強人”的氣場,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父母對她的影響。
也正是這樣一位有信仰的“女強人”,帶著父親的使命、顛覆這個行業的決心,一步步開啟她的哈勃夢。(源自:大熊財經評論,作者: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