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間流水線上的博士——生產永遠是一道難過的坎?
- 《金融時報》近日報道,廣東佛山某服裝廠面臨一個問題,工廠從印尼的一家公司獲得了創紀錄的500萬美元(約3353萬人民幣)訂單,但工廠103名員工中只有2/3春節后返回崗位。工廠能接到了數量可觀的訂單,但管理者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開心,這是為什么?
上圖:中國的制造業雖然發達,但工廠并不是象牙塔,產品的技術再前沿,要大批量變現為市場,生產永達是一道難過的坎!
博士為什么要親自下流水線做工人?
下午3點,周琨準時關掉了辦公室的電腦。幾個小時前,他還在實驗室做著視覺定位技術的研究,還沒來得及更換身上穿的拉夫勞倫POLO杉,他就開上了車,從深圳南山趕往東莞長安的工廠——他馬上要轉換另一個角色。
上圖:流水線的博士。
白天,周琨是深圳一家視覺傳感器公司的CEO,他在這里帶領著團隊研究著尖端的視覺定位技術。員工們評價他:儒雅、好好先生、有學者氣質。
下午,周琨則要化身工頭,在東莞的流水線上參與生產制造。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深圳已經出現了一批這樣的高學歷創業群體,上能進實驗室做研究,下能到工廠擰螺絲。隨著產業鏈越來越成熟,競爭越來越激烈,“能文能武”成了深圳做硬件創業的標配。
一、批量、準時生產才是王者?
鄭廠長挺直了身體,他已經在廠房門口等待已久,周琨一下車,他便迎接了上來。在鄭廠長眼里,這位文化人管理工廠非常強硬,比他之前所服務的客戶都要更為苛刻,容不得生產過程中的一絲差錯。
周琨面無表情,巡視著流水線上的工人,著急的時候,他還會親自直接上手擰螺絲。鄭廠長形影不離地陪同著周琨,因為周琨下了死命令,如果發現有工人沒有按規則操作,就要罰廠長100元。
2018年,周琨決定把他研究的技術產業化,他將創業的地點設在了深圳,并在幾十公里外的東莞市長安鎮租了一條產線,用以生產體感攝像頭、激光雷達等設備。公司出貨量已經達到了幾十萬臺,電視公司、掃地機器人等廠商都在購買他的設備。
“你以為可以像教授一樣歲月靜好地搞研究,其實現在大部分時間要在工廠擰螺絲。”周琨對界面新聞記者說。
雖然珠三角雖然制造業發達,但工廠并不是象牙塔。技術理論即使前沿,要讓技術變現的話,生產并不是一件容易度過的難關。
對于絕大多數博士們來說,西裝革履,充滿科幻的場景會在這里灰飛煙滅,剩下的只有一臺臺自動運轉的生產設備以及流水線上的廠哥廠妹。但這可能是離成功最近的一次機會,誰都不愿意繼續端著。
周琨崇拜的是深圳大疆。這家公司的CEO汪滔帶著絕對領先優勢的飛控技術,通過深圳的產業鏈快速成為了無人機領域巨頭。
周琨也曾經以為,有技術就能橫掃一切。他研究的是視覺定位傳感器,能夠精確定位到亞毫米級別,同時也能在很大的空間范圍內進行定位。
但對于買單的客戶來說,這些都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幾年前,周琨在研發樣機的時候,關心的核心元素是測量距離、幀率、精度等測量指標,只要這些數值能夠超越同行,他便會高興地跳起來。
但有一天,周琨信心滿滿地把技術方案給客戶展示的時候,對方只回復了一句話:“我只關心你這東西能不能批量穩定制造出來”。
“我當時都懵了,我聽不懂客戶在說什么,什么叫批量穩定制造?”周琨說。
批量穩定制造,通俗理解就是量產。一款產品在上市之前,會經歷研發、測試、試產、量產等幾個階段,量產意味著產品和制造之間已經形成了完美的契合度,能夠給客戶穩定交付產品。
不久前,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曾對界面新聞記者說,他們在采購元器件上,首先考慮的技術上要能夠大批量生產,其次才是價格,因為他們面對的是百萬級的消費者,穩定的技術才是最關鍵的。
騰訊AI加速器負責人對界面新聞記者說,他們挑選、扶持的項目,除了技術成熟,產品能批量生產也是會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對于博士們來說,這可能是最艱難的環節。研發技術可以取得競爭優勢,但要真正轉化成市場優勢,必須有與之匹配的強大制造能力才行。
流水線工人的管理,是車間的大問題。
比如廠里的工人們會在攝像頭拍不到的地方偷偷玩手機,但生產線是不能產生靜電的。另外員工在產線上出了問題之后,可能會故意隱瞞,不會第一時間匯報,最后錯失補救的良機。
95后、00員的員工的思維方式也是50歲的王云龍不能理解的。“干著干著突然就走了,工程師用物質獎勵就可以留得住,但這些年輕的工人,物質誘惑也不行,精神誘惑也不行。”王云龍說。
讓他印象最深的一次事件發生在幾年前。當時在工廠里面招了很多工人,這些工人按地域會分成有兩派,一派是皖南,還有一派是湖北。兩派之間經常鬧矛盾,生產總監為了搞平衡,經常在兩派之間收取好處,工廠氛圍變得烏煙瘴氣,工人們的情緒嚴重影響了生產秩序。
王云龍實在搞不定了,最后提拔了一名生產主管來替換之前的生產總監,全權交給他管理。新的總監上任后效果立竿見影。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直接把皖南和湖北兩派的帶頭人開除,隨后對著下面上百號員工說:“你們誰有意見,就是跟我過不去,后果你們自己看著辦。”這一波地域爭斗很快就被平息。
對于這名硅谷博士來說,不適應的地方太多了。王云龍隨后也意識到,美式管理在接地氣的國內工廠里根本行不通,只有鐵腕才能適應工廠的生產之道。在這件事情之后,王云龍將此前他崇尚的美國管理方式統統廢除,一切按照新的生產總監的建議執行。
前述的周琨也持同樣的意見,管理工廠態度一定要強硬。“我跟廠長定規則,只要不符合生產規定,罰廠長100塊,一開始廠長不愿意,但他也是怕客戶流失,最后就答應了。”周琨說,不要有博士的架子,該吵的時候就得吵,結果顯示,工廠出錯的幾率大大降低了。
和王云龍相比,并不是所有博士都把生產線視為另一個世界,更為入世的常琳則和廠房里的工人們都交上了朋友。
常琳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還未畢業他就跟同學一起創立了樂聚機器人。按常琳的說法,樂聚機器人的技術主要在于人形機器人步態算法,目前已經在國內領先了四年的時間。換句話說,他們的人形機器人能夠走得又快又穩。
樂聚公司的技術積累絕大多數由各個領域的博士完成,但在剛步入制造業的時候,常琳則算是毛頭小將,博士不能解決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調色。在常琳的公司生產塑料殼的時候,他們發現,一種白色,它的色號分很多種,稍微調差一點點的料就會有很大的差別,這個配比跟當地的環境、濕度、氣溫都有很大的關系。天氣熱的時候一個樣,明天變涼了又會變成一個樣。
博士們深諳的數學公式根本解決不了這樣的問題。“我們當時真的完全束手無策。”常琳說。
最后還是產線上有經驗的老工人拯救了他們。常琳回憶,當時工廠里的老師傅對這個事情了如指掌,他說不上來有什么理論支撐,但是一調顏色就到位了,他們非常驚訝。
在常琳的印象中,博士們是科學家,工程師則是像工廠里的老師傅這樣的群體。他曾經以為,這兩者可以合二為一。
“我們以為自己一方面可以做前沿的算法,一方面也可以了解配料、材料,量產的穩定性等等。”常琳說,但是機械這個行業的許多內容是科學家不能解決的,必須要像老師傅這樣的工程師來解決。
“進入制造業后才發現,不是造出來酷炫的東西就可以了,人要有敬畏之心。”常琳說。
四、富士康模式不是萬能的
制造業的探索之路開始了。
富士康和比亞迪是在深圳制造的第一站,但實際上,這樣的大型公司并不是萬能的。因為像周琨做的視覺傳感器這樣的新興設備,擅長制造手機和電腦的富士康們其實并沒有多少經驗。“富士康也瞧不上我們,100萬臺在我看來是大生意,在他們那連項目都立不了。”周琨說,曾經想過把生產制造完全外包,自己放手不管,但后來發現這是一條行不通的路。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產品外觀當中的塑料殼這些結構的參數,可以用3D建模。但是真正到工廠開模的時候,會發現外殼之間互相干涉和遮擋,這個可能就需要重新進行設計上的調整。
造不出來沒用,如果造出來不穩定,出故障,同樣也不行。
周琨以前在研發測試期間做幾千臺樣品的時候,零部件的選擇都不會考慮太多。但是現在要生產大量的設備,更換一個電阻或者一個插頭都變得非常慎重。
“做一千臺標準和一萬臺的標準完全不一樣,做一萬臺和十萬臺的標準又完全不一樣,這是我的體會最深一點。”周琨說。
因為當產量達到一定規模之后,小到一顆螺絲都會引發蝴蝶效應,對于生產方來說,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必須對供應商產品進行精挑細選。
周琨的做法是,跟供應商們簽訂苛刻的質量保證協議和飛行檢查規范。如果出了問題或被飛行檢查發現違規,供應商要負責賠償或被罰款。其次是制定一個嚴格的供應商評審流程,包括勘測,巡查等。“這對于供應商來說一把利劍。”周琨說。
能夠量產并不是終點,如果沒有把市場需求預測準確,也會是一個天大的災難。
周琨生產的激光雷達主要采購方是消費電子類公司,它的特點是銷售會有周期性變化,并不是均勻的出貨量,比如在下半年8、9月份的時候會突然出現銷售量的“尖刺”。
“少的時候兩三萬臺,多的時候有20萬臺,如果要求一個月供貨十萬臺,對我們的生產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周琨說。
在整個消費電子的鏈條當中,元器件供應商處于相對弱勢的環節。因為從下訂單到出貨,某些行業的采購客戶可能會有6個月的時間賬期。
如果備貨不足,往往會造成兩個結果:喪失市場,掙不到錢;此外客戶會質疑公司的供應能力。
如果備貨太多,也是一個風險。如果客戶遇上了市場變化,在這期間突然減少了訂貨量,就會形成庫存積壓,對供應商的現金流帶來極大的影響。
這可能是周琨最為在意的一點。因為在著名的樂視危機中,周琨的公司正是受害的供應商之一,他為此耿耿于懷,并把制造的經驗謹記在心。
最近周琨對銷售部門提出要求,寧愿犧牲利潤,也要盡可能降低賬期,不然對會增大公司的經營風險。
“以前瞧不上制造業,感覺很低端,但說實話,現在覺得富士康這樣的公司真是了不起。”周琨在經歷了一系列“坑”之后感嘆到。
今年1月,周琨任職CEO的歡創科技完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定位系統通過了巨頭中國商飛的驗收。這套系統結合了歡創科技自主研發的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可以實現在大空間范圍內,實時跟蹤機械臂末端的六自由度狀態,并實現亞毫米級別的精準定位。
談起這個大訂單,周琨眼神中的煩悶頓時煙消云散。
周琨從象牙塔的研究員化身為了工頭,但目前他的公司正在收獲越來越多的大客戶訂單,他也正將客戶觸角伸向更為前沿的醫療設備領域。最近,他正在引入更多的自動化產線。“讓工人操作更簡單,生產線才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