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第十一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主干企業峰會(一)
- 一年之季在于春,作為主干企業參與行業管理、集中群體智慧、共商行業大事的行業最高會議,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主干企業峰會向來是春天行業最關注的焦點。
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主干企業峰會自2009年創辦以來,每年舉辦一屆,迄今歷時十年。十年間,參會的主干企業由少到多,規模實力日趨強大;十年間,會議從務虛到務實,越來越緊密地抓住行業堅韌發展的大動脈;十年間,主干企業家的思路觀點從委婉周到到直抒胸臆、臧否難點痛點,峰會越來越成為行業高層凝聚共識、交流合作、引領發展的首要平臺。
峰會輪值主席顧志英首先從產業鏈需求關系、零部件行業所面臨發展瓶頸、產業基礎問題等方面提出思路變革的方向,需要整零雙方相互推動,引領零部件企業做專做強。
解讀“需求導向的供應鏈變革”
寧波德鷹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 顧志英
現在的需求正在由原來的生產供應—市場需求更改為滿足市場各種要求,從原來單一的供應關系即整機與零部件的關系,轉變為現在的生態供應鏈關系。生態這個詞說的是生態平衡,這是一種更緊密的供應關系。以前整機企業的老總跑市場、跑經銷商比較多,最近兩年,特別是去年上半年,很多整機企業老總到零部件企業來走一走。走的目的就是現在的零部件供應關系發生了變革。裝備制造業的先進性,首先就體現在零件上。零件不好,整機是沒有辦法做好的。它的基礎在那里,它的根在那里。
第一個問題,整零不同步。十幾年來,零件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產品達到很好的品質。但是,零件企業同整機企業不相匹配,換句話說不同步!十幾年之前的零件企業生產規模、經營能力、制造水平和當時的整機企業相比變化太大了,雖說現在有一大批實力很強的零件制造企業,但規模基本上處在三千萬到五千萬元產值領域里,五千萬元、上億元的零件企業寥寥無幾。而這十幾年來,中型的整機企業產值上億元的不少,大企業要二十幾億元,零件企業缺乏話語權,缺乏轉變生產方式和產能的能力,零件企業和整機企業無法相匹配。
我們要把零件企業聲音傳遞到整機企業,讓更多的整機企業有責任的關心零件企業。只有零件企業壯大了,整機企業才能真正做大。零件企業也要檢討自身,定位發展。
第二,現在的零件企業多處在停滯狀態并有下降的趨勢。零件企業體量不大,人工、材料、環保等成本不斷提高,零件附加值低,價格不增反降,人均產值不高。很多零件企業的老板不是沒有錢,而是錢投下去沒有方向、沒有動力。需要堅定信心,明確自己要做什么,德鷹16年來不斷的投入,一心做最好的旋梭,如果有一大批這樣的零件企業的話我們行業大有希望。
第三,怎么提高企業家的積極性,包括下一代的。當前很多企業的發展動力不足!不想把有限的資金投下去,小富即安。行業怎么走下去,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寧波很多企業面臨接班問題,二代不愿意接班。這也是一個嚴峻的行業問題和社會問題。零件企業發展尖端要有技術,又要有資金。二代們生活舒服有保障,投出去沒有動力。這是我們零件企業不能持續發展的原因之一。
第四,供應鏈變革,怎樣變革?最大的就是理念變革、思路變革!綜合來看,行業由大到強還存在很多短板,需要我們行業、協會,通過整機、零件企業一起發展,迅速適應新形勢下的需求變化,加快智能調整變革,加強企業協同,共同打造更強大的產業制造體系。越南和印度的制造企業同樣有生產旋梭的問題,走出去,要把市場走出去,把市場做到末端用戶。
向高質量轉變要付諸行動
上工申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張敏
需求導向的供應鏈變革主題很好,沒有好的零部件,我們就不會制造出過硬的產品。注重質量,要真正做到把質量意識變成行為,變成我們日常管理活動。配套企業要真正能夠適應我們現在從大批量、單一品種、低價格、質量不穩定的情況向今后小批量、多品種、高質量進化的需求,把我們的產品從原來“低價”、“劣質”的代名詞向德國制造、日本制造的維度真正靠近,這就要求我們做好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
我們的歐洲公司原以為通過消化吸收能基本實現中國制造,從而降低20%的成本。15年下來,國內的采購量去年僅200萬歐元,占比重極小。為什么?就是因為質量、CE認證要求達不到。我們現在要克服浮躁的心,認真的、腳踏實地的、真正的從基礎工作做起。
我在集團供應商大會上表態,第一不壓價。因為如果零部件廠家沒有盈利,那么最終供應的東西肯定質量不夠。第二是把供應商隊伍壓縮整合,國內外供應商一定要適應變化。讓同類產品形成競爭,讓優勢企業發展起來,嚴格按照我們的質量需求甚至包裝的要求,適應我們今后生產智能化、自動化。我呼吁,要從供應鏈最前端變革,與整機企業為下游打造智能制造裝備工業4.0體系產業鏈結合起來,共同為中國制造做出貢獻。
品質、創新、綠色
杰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創始人 阮積祥
供應鏈不是簡單的合作,企業的競爭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中國縫機已經做大了,進入全球競爭,現在是中國縫機由大到強的關鍵時刻,裝備產業如何做到高品質,核心有三點:
第一點,產品要高品質。從整機到核心配件及各個關鍵零部件,比如旋梭、包具等等,也不論是大批量的零件,還是小批量、個性化的零件,都要走向高品質。只有我們整機企業自身質量和零部件質量都上來才有高品質。其實還是要加大裝備行業的投入,零部件企業還要做大量工作,整機企業要承擔這個責任,因為整機是整個產業鏈中最受益的。
第二點,是研發創新。走向高質量發展的目的,是如何與產業鏈合作解決客戶和痛點。杰克公司研發分三個方面,一個是研發產品,一個研究各品類的基礎技術,還有中央研究院搞企業研究。技術這塊就是與部件企業一起研究,有很多的合作要做。只有我們整個產業鏈包括銷售鏈方面,一起結合研究,整體把控,才能真正解決客戶需求、痛點問題。
最后一點,行業走向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綠色制造。隨著安全環保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在國家整體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導向要求下,縫機行業整個產業鏈要注重綠色制造,裝備、工藝必須規范,做好安全環保方面的工作。
杰克會走向更加良性的發展。作為行業領導企業,杰克必須做好表率,帶領行業真正走向高質量,而這個高質量一定是盈利的,需要我們產業鏈共同打造。
整合資源 服務兩端
浙江中捷縫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瑞元
整機是供應鏈的中間環節,要服務兩端,把這兩端資源能夠達成共識。我們的生存,發展才有希望。對供給側,希望零部件企業要為行業由大變強打好基礎,整機廠真正要把質量做好確實靠零部件。引導零部件做專做精做強,需要企業間分工明確,一個企業什么都做,肯定大而不強。零部件企業要作為重頭戲進行引導推動,從專注角度、專業角度把零部件做好,真正做精,才能把縫機行業做強。
需求端變革,現在全產業鏈都向需求端靠攏。說千道萬,服裝企業有需求我們才有生存空間。靠單獨企業改變工藝成本過高,可以請服裝工藝的專家給行業技術人員講課,聆聽需求端有什么需求,從而不斷改善我們的結構。第二,共享科技研發成果,做好知識產權保護。目前,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希望做好科技資源的整合,可將資本引進的國外先進技術開放為有償使用,共享前沿性成果,改變行業需求導向,讓我們從大國向強國更快邁進。
建立零件標準 設置質量門檻
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寅
我想講的需求,是國家對縫機行業的需求,就是由大變強。現在大家有一個共識,中國的縫紉機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應該基本上很能用了,也得到客戶認可了。但實際上,很多整機廠對零部件的要求就是能用就行。
我建議協會加快制訂標準,規范各種零件數據、關鍵零部件、材料粗糙度等等。為什么這樣講?我舉個例子,電控的塑料造殼里面要加阻燃材料的,現在有多少加了阻燃?因為一加阻燃成本就高了。但是不加阻燃,沒有專業的手段去檢驗你是檢驗不出來的。你要求他降成本,他就在這里減料。
還有一個軸承的例子,有種軸承最早從日本進口27元錢一個,我們國內研發生產后降到6元一個。我想,這已經是降得很厲害了。然而不到三年,市場上降到3元一個,現在的均價從1.5元到3元不等。我就拿這個軸承問他,為什么人家能夠做3元,你做6元。人家說朱部長,他用的不是軸承鋼。而我們的零件質量,只有在整機出現批量事故的時候才會調查。我想如果設置了這個標準門檻,到哪一天,要做200小時耐久實驗,你敢到倉庫隨便拿一臺來做,我們的行業就真的強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