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南亞接來的500萬美元訂單,創了公司紀錄卻難倒了紡織老板!
-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4月1日報道,今年早些時候,黃方軒(音)在佛山的服裝廠面臨一個問題。
他的工廠從印尼的一家公司獲得了創紀錄的500萬美元(合3353萬人民幣)訂單,但他的103名員工中只有三分之二在春節后重返工作崗位。
他說:“我最大的挑戰不是拿到訂單,而是找到能完成訂單的資源。”
報道稱,提高工資以吸引更多工人不是一個選擇,因為現在地方政府要求企業必須繳納雇員的社保金——黃方軒承認以前沒有繳納過。
在受訪的20名佛山工廠主當中,有14人說訂單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產能利用率也超過90%。20人中有12人表示,這種勢頭很可能會在未來3到6個月持續下去。
報道稱,然而,隨著結構性壓力增大,經營狀況變得越來越困難。
2017年,地方政府要求工廠從燃煤改為使用汽油,這使能源成本上漲了50%之多。勞動力短缺也在加劇——20名工廠主中的15人說他們人手不夠。
圖片拍攝自東南亞某服裝廠,全部是年輕女工
中國在全球服裝制造領域的優勢逐年走低, 中國工人月薪突破400美元,逐漸接近歐美國家水平,目前在中國,部分紡織、面料、成衣工廠已開始向海外轉移。如“H&M”等品牌的代工廠,一直追求降低成本,像“候鳥”那樣把服裝生產工廠轉移至東南亞等國。長期與中國工廠合作的優衣庫中國的相關人士指出,“工廠的危機感相當強”。
中國能否守住服裝工廠?
1
以攻為守:
全球一線服裝品牌代工廠加速啟動“智能制造”
中國在全球服裝制造領域的優勢逐年走低
2
中國工人月薪突破400美元
逐漸接近歐美國家水平,機器換人是必然選擇
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的每月的人工費已突破400美元,達到作為競爭對手崛起的越南的2倍、孟加拉國的4倍的水平。今后中國的人工費預計維持每年10%以上的增速,從中國遷走的服裝企業正在增加。
3
智能制造、精益生產
是中國守住服裝工廠的最后一道防線
目前中國雖然人工成本上升,但一件衣服在中國生產,它的綜合成本其實比東南亞要低。
中國自80年代起,眾多中小企業就從事服裝代工,熟練工人集中,作業效率高,相對東南亞等國家質量優勢明顯。此外,布料工廠很多都在中國,無論是原料采購,還是產品的銷售,中國都具有能降低物流費用的優勢。
波司登目前自動化率為20%左右,但高德康表示在數年后將提高至50~60%。波司登計劃除了布料的剪裁機和羽絨充填機實現自動化之外,在物流方面,商品的分揀等方面也將積極利用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