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做衣服比中國便宜?機器人將改變全球制衣格局?
- 中國服裝人仰頭搶占各種互聯網的時候,美國人卻埋頭拱土搶中國服裝制造。《華爾街日報》評論,“AI機器人來了,對美國而言,這是好消息;而對貧窮國家而言,這是一件壞消息”。
上圖:面對柔軟的面料,能模擬人類現有操作方式完成縫紉的機器人,從技術上來講是有可能實現的。實現人類的縫紉動作,還需要取決于兩個關鍵技術的突破,機器視覺和執行機構,以完成各種柔性生產操作。
視頻:先進的AI縫紉機器人,一條縫紉機器人生產線能替代 10 名工人組成的傳統生產線,能在 8 小時內生產 1142 件 T 恤,而人類生產線只能生產 669 件。在單個人類的指揮下,一臺縫紉機器人每小時生產的襯衫數量相當于 17 名工人。
上圖:挪威科技大學實驗室研發的縫紉機器人,可操作柔軟面料。
一、 比“中國制造”更便宜的美國制造,美國服裝工廠,綜合成本比中國更低?!
多年來,制造公司長期以來一直以勞動力成本為理由,將生產轉移到發達工業國家之外:中國是這條路徑的受益者。
這家自動縫紉機器人供應商背后,完全依仗于美國國防部的扶持。多年來,美國一直為軍裝的縫制與生產而耿耿于懷,美國軍服用量卻很大——五角大樓每年在制服上的花費大約為40億美元。
美國國防部很想讓自己的士兵,穿上“美國制造”的軍服,但是成本一直是大問題。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將175萬美元的合同給予這家科技公司,開發自動化的服裝縫制設施。換句話說,一向以高科技示人的神秘DARPA,需要服裝機器人工廠,在沒有人工操作的情況下,可以從頭到尾縫制軍服。
如今看來,Softwear正在接近它的目標:至少在某些服裝制造領域。Softwear使用機械臂和真空吸力,通過機器視覺系統來提升、放置和保持織物的位置。考慮到織物折疊、線頭缺陷、邊角不規則等,機器人必須有成熟的算法。而且,成像系統速度要非常快。因為一個操作女工在一分鐘可以完成5000次縫針,這留給照相機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
Softwear系統使用一臺每秒捕獲超過1,000幀的專用相機,利用高速相機來捕捉面料狀態,通過縫紉機器人來引導縫紉針工作。機器人把針頭移到布料上,而不是把布料移到針頭上,解決了服裝縫紉中最難解決的張力平衡問題,比人眼更精準地觀察織物,并追蹤精準到最大為半毫米誤差的縫紉針位置。
三、 美國和中國拼搶”服裝制造“
據統計,97%的美國服裝都是進口的。美國人一直在問:這個局面能否改變?技術公司SoftWear正在尋求這樣努力,提振美國服裝業和鞋業。地方政府也沒閑著。
與自動化縫紉技術相配套的,是美國阿肯色州的努力。阿肯色州與蘇州天源公司進行了一年的談判,提供了大約320萬美元的進境獎勵,包括基礎設施援助、培訓資金,與此同時,將該設施的財產稅削減65%,每年總計可節省達160萬美元。美國州政府想的是,一旦全面運營,該工廠將創造400個工作崗位,平均工資為每小時14美元。
400人的工作崗位,對一個美國州長而言,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在中國,服裝行業往往是“陳舊”行業的代表。這樣的舊動能,被干掉、或者被轉移到東南亞,似乎都不足惜!
但是,中國的服裝、箱包等勞動密集產業,很快就會碰到全新的職業殺手:自動縫紉機器人。它將重塑制造業的全球化分工格局!美國小石城就是這樣一個縮影。天源服裝的這家工廠擁有21條自動化裝配線,與傳統的人工生產相比,預計可降低50%至70%的人工成本,同時提高70%以上的生產率。當產線全面打開的時候,每22秒便會制造一件T恤衫,每年能生產大約2300萬件。”天源服裝的負責人曾經提到,“在世界各地,即使最便宜的勞動力市場也無法與我們競爭”。
這項自動化技術,可以使得該工廠每件Adidas T恤從面料裁剪到縫紉到成品,大約需要4分鐘,而生產成本只需要2元人民幣。
而且這個技術還在飛速發展。2017年SoftWear收到投資者CTW的450萬美元投資后,開始加速全自動化生產線的開發。一年半后的今天,原來的4分鐘,已經可以縮短到22秒,1個操作員可以頂替原來的11個人。自動化縫紉,是一個越來越不能拒絕的新興技術。
目前,美國每年進口1000億美元的服裝,如果這個行業能夠實現自動化,并且回遷美國的話,全球紡織業格局將會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