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琨:做企業就是磨好豆腐給媽吃
- 磨好豆腐給媽吃,一個偉大思想的誕生———王育琨
在那個電閃雷鳴的午后,任正非從容地說:“華為定位全球化公司,就是整合全球資源做出最好的產品服務于全球客戶。你說中小企業困難,不知該咋辦。其實,小企業不用去學那么多工具、模式和方法,那些都會把你拐帶到陰溝里去。做企業就是磨好豆腐!互聯網了,什么都在變。轆轤、女人和籬笆墻一個都沒有變,做企業的這個根本點也不會變!你想要客戶掏腰包,你就要把客戶當成至親的親人,把最大的利益給客戶。就要給他們磨出最好的豆腐”!
一邊聽著任正非直落根本的話語,我腦子里一下子冒出一個意念:
做企業就是磨好豆腐給媽吃!
帶著對媽媽的愛、敬畏和創造去做產品。這個意念了不得!無論美國對華為怎樣打壓和圍堵,只要華為與客戶共情,落地“磨好豆腐給媽吃”,頂得上無數顆“正義”的原子彈。這個思想當歸屬于任正非。
——王育琨手記
1
一棒敲醒夢中人
2013 年 5 月 14 日,任正非與田濤老師約我在北京貴賓樓喝下午茶。我提前 5 分鐘到那里,可是他們已經坐在大廳里了。寒暄時,任正非一下子說出我的新浪微博有 9400 多條,這個數字我還沒有留意。這個開場,讓我放松了許多。
于是,我想先嘚瑟兩句:“今天我國興起了傳統文化熱、稻盛哲學熱,有些企業家是想讓員工學習稻盛哲學,改變工作態度,多干活,少拿錢。稻盛和夫就是個制造精密陶瓷的,卻能憑借厚重的‘無名之樸’,建設了兩家世界級 500 強,還能拯救了日航。人們沒有去反思……”
任正非打斷我的話:“王老師,你不了解稻盛和夫!”
我一愣。他知道稻盛和夫給我的《答案永遠在現場》寫過序,還說我不了解稻盛和夫。為啥?我的臉騰得一下子就紅了。旋即一笑問:“任總,我哪里錯了?”
任正非說:“你說‘他就是個制造精密陶瓷的’,太過輕淡!稻盛做的精密陶瓷,你知道嗎?它不是通常見的陶瓷,那是‘氮化鎵’,是一種新材料。未來精密醫療器械和電子網絡的核心部件,大量會是陶瓷的,而最好的氮化鎵可能來自京瓷!京瓷在未來 10—20 年會引領一場實實在在的新材料革命。他們同時擁有全球一流的化學家、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我們只是擁有全球一流的數學家。稻盛哲學,那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發揮優勢,力出一孔,才拿出了引領新材料革命的產品。人靠絕活立身,企業靠好產品實現高收益。你脫離產品,脫離厚積薄發的研發生產過程,只說哲學和心法,不接地氣!你還會誤導中國企業家!”
醍醐灌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好產品,哪里來的工匠精神、匠心匠魂?沒有載體,靈魂存在哪里?人靠絕活立身,公司靠好產品實現高收益!我們總是在外求,總是在到處尋訪好工具、好模式、好理念、好方法、好心性,就是不知道回歸源頭,在根本處用力!如何“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打磨好產品,這里是原點,是過程,是終點,也是員工原力覺醒的基點。
回到源頭,拿出絕活。
任正非一棒敲醒夢中人!一種被敲醒的喜悅涌上心頭,由此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
我意識到,做任何事,不管是生產物質產品,還是生產精神產品,都必須“回到源頭,拿出絕活”。回到客戶需求的源頭,回到生產者天賦天性的源頭,回到生產產品的地頭,回到產品最終實現效能的源頭,帶著愛和靈魂,聚精會神拿出絕活。
稻盛和夫與任正非如出一轍。一個盛和塾的塾生講稻盛哲學很來勁,掌聲讓他陶醉。他一度不想自己做企業了,專門來講稻盛哲學,這樣既可以利他,又可以助力自己的修行。稻盛和夫知道了,就把他拉到一邊語重心長地說:“你可以不講我的哲學嗎?我的哲學,是我在研發制造產品的過程中,碰到各種各樣的難題,經歷無數個痛苦無助的當下,一點一點摸索找辦法,匯集一點一滴的體悟形成的,那都是活潑潑的東西,不是一些條文和理念。
你還年輕,回去做你自己的產品,在做獨一無二的產品過程中,你把克服困難的心得一點一滴融會貫通,形成你自己的哲學。那個時候,你再出來講哲學,就跟現在不一樣了。”
一如任正非,稻盛和夫很慈悲,給這個年輕企業家也是當頭棒喝。這兩位經營之圣,在用大白話講述著很深很樸實的大道。他們一方面堅持,人靠絕活立身,公司靠好產品實現高收益。另一方面,他們也在關注一個人的天賦潛能,你只有走進自己的內心深處,打開自己巨大的無窮性,才可以拿出與眾不同的絕活。
任正非深知真正的成功,都源于原力覺醒,源于認識自己,發現天賦,發現天性,發現自己生命力的特質,喚醒內心沉睡的力量。為此,必須自己設計一個巨大的挑戰,撕裂自己的舒服區,撕裂自己的成功和慣性,撕裂自己思維深處的自負,把自己逼到絕境,這樣潛能優勢才可以被最大限度激發出來,拿出與眾不同的絕活。
谷歌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與任正非有同樣的思維。他說:“讓我自由地從基本物理原則出發思考問題,而不去迎合所謂的‘世俗智慧’。
谷歌的一切系列創新都是在‘癡心妄想’中誕生的。”拉里·佩奇念念不忘的,就是自身和團隊深藏的本原生命力——唯有直落根本而又癡心妄想才可以跨越所有當下的捆綁和束縛。
生命覺醒的靈魂都是如此。他們深知,機會窗在前,能量場在前,唯有撕裂自己的舒服,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才有可能創造與眾不同的絕活。那么,我們普通人呢?普通人的原力覺醒之路在哪里?我們如何可以像任正非、拉里·佩奇、馬克·扎克伯格一樣覺醒、一樣無愧吾生呢?
我想起了我老娘。想起了老娘留給我的生命傳承——地頭力之魂:“回到你的地頭,頭拱地拿出絕活”!想想還真是。你不在你自己的地頭發力,不去開啟自己的天賦潛能,如何能夠拿出與眾不同的絕活?如何在世界上立足?這些大白話,都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最基本的問題:我是誰?我要去哪里?我要怎么走?這些是值得我們回味琢磨的人生主題。
2
磨好豆腐給媽吃
在那個下午,我就是去請教什么是新材料革命。任正非對那個話題很有興趣。從氮化鎵又談到石墨烯,給我這個文科生做了科普。過了一會兒,我又提出了另外一個話題:
“任總,現在許多中小企業都很困難。華為已經走過了沼澤地,已經成了中國公司國際化的典范。有許多經驗……”
任正非說:“王老師你又錯了!我們華為從來就是一個全球化的公司。華為不是一個中國本土公司,經過奮斗有實力了,再去‘國際化’,再到全球去發展。我們的產品從來不是‘獨立自主’生產的。華為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我們從一開始就是整合全球資源,生產最好的產品,為全球人服務,為人類創造價值。”
我回應:“很新鮮。”
任正非說:“華為定位全球化公司,就是整合全球資源做出最好的產品服務于全球客戶。你說中小企業困難,不知該咋辦。其實,小企業不用去學那么多工具、模式和方法,那些都會把你拐帶到陰溝里去。做企業就是磨好豆腐!互聯網時代了,什么都在變。轆轤、女人和籬笆墻一個都沒有變,做企業的這個根本點也不會變!你想要客戶掏腰包,你就要把客戶當成至親的親人,把最大的利益給客戶,就要給他們磨出最好的豆腐!”
“把客戶當成至親的親人”,“把最大利益給客戶”,“磨出最好的豆腐”,這些閃光的大白話一直穿透我的內心。我腦子里一下子冒出一個意念:
“做企業就是磨好豆腐給媽吃”!
當把全球用戶都當成至親的親人,就是把客戶當成媽媽,與客戶高度共情,帶著對媽媽的愛、敬畏和創造去做產品,這個意念了不得!
在那個電閃雷鳴的午后,我把任正非說的話一下子聚合在了一起,形成一句“磨好豆腐給媽吃”!當時,怕打斷交流,也因為沒有意識到這句話的重要性,就沒有給任正非當面回應出這句話。
隨著歲月的積淀,隨著毒疫苗等各種各樣的造假“前仆后繼”,尤其是在中美貿易摩擦美國全球封堵華為的背景下,“磨好豆腐給媽吃”這句大白話如果滲透到組織的末梢,會抵得上無數顆“正義”的原子彈。雖然任正非沒有直接說“磨好豆腐給媽吃”這句話,但是華為30年一直是這樣做的,實踐為這個思想是他提供了所有的要素,我只是簡單歸納了一下,所以,這個思想應該屬于他。
后來,2016 年初跟任正非交流,他還提過“做企業就是磨好豆腐”。
2016 年任正非接受新華社記者訪談,又重提“磨好豆腐”:
“小企業不要去講太多方法論,如果小企業采用大公司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論,專家講得云里霧里,你搞不懂。你就是真心誠意地磨好豆腐,豆腐做得好,一定是能賣出去的。只要真心誠意去對客戶,改進質量,一定會有機會。不要把管理搞得太復雜。”
“磨好豆腐給媽吃”,有著豐富的內涵。把吃豆腐的媽媽與磨豆腐的兒子,看作一個整體。在這樣的邏輯和語境下,一下子就賦予商業全新的意義:真心誠意地去造福客戶,利他就是給他利潤!雖然沒有“愛”和“利他”的字眼,但卻把“愛”和“利他”放在了無與倫比的高地,并落在實處。
為了磨出最好的豆腐,華為雖然是貿易起家,但是任正非一有錢就投資搞技術研發。他年輕時是技術尖子。創業時雖然自己的技術沒有市場了,但對技術的癡迷沒有變。
同時創業的人短期分不到錢,就耗不住了,紛紛退股把公司甩給了任正非一個人,但他依然不改初心,在核心技術研發上越走越深。到 2017 年底,華為投資研發的資金已達 4000 多億元人民幣。華為從 2018 年開始每年投資200 億美元從事科學技術探索,而其中的 20%—30%,不是投資可預見的技術和產品,而是投資未來科學前沿的研究。
“磨好豆腐給媽吃”,需要抓住了技術戰略這個本。一如鄧小平所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018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內生增長理論的開拓者保羅·羅默。羅默用嚴格的數學模型證明了鄧小平的著名論斷,可算是對鄧小平思想嚴格的科學注釋。
3
一不小心出了個“華為信仰”
任正非對母親有著深深的情感,以至于要把自己所從事的企業使命跟媽媽連接起來。
把天底下的用戶當成了媽媽,就與所有用戶連接在了一起。這就直落商業的根本,體現了從事商業的基本態度:大愛、敬畏和創造。這也體現了萬物一體之真善美,這更是命運共同體的深層建構。
我感覺這就是華為的信仰。任正非沒有這樣說過,華為也沒有這樣說過,但是我相信,這個就是任正非的信仰。華為提“以客戶為中心”“為人類創造價值”,這些說法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沒有喚起人們對商業質感的認知。但是,當把西方的理念注入東方的魂魄“把客戶當成至親的親人”、磨好豆腐給媽吃”,這些就直抵商業的本質了,通俗表達了“為人民服務”和“以人民為中心”。
如何取信于“全球媽媽”?任正非知道,最重要的是華為的每個人都必須以深深的敬畏、大愛、鄭重和創造性去開展工作,必須有不可置疑的誠信。
錯失小靈通,華為走上了“絕路”貫徹“磨好豆腐給媽媽吃”,充滿了兇險與坎坷。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國內一時流行小靈通,中興等公司一擁而上,幾年賺了 100 多億元,其作為“國家主力軍”的位置異常牢固。
同城的華為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沒有上馬小靈通項目。
任正非想不通:小靈通在日本已經是快要被淘汰的技術,為什么還要巨額投資搞小靈通?為什么不搶占先機研發 2.5G 和 3G 技術?這不是浪費資源嗎?
任正非在許多事情上,都會放權任憑分管人員說了算。可是在技術戰略這個根本的事情上,任正非不愿意違心。最后他力排眾議沒有上馬小靈通,而是投資研發 2.5G 和 3G 技術。
任正非的決策,曾把華為拖向了深淵。因為當時國家只給小靈通發牌照,而不 2.5G、3G 發牌照,華為投巨資卻沒有市場。
國內沒市場,華為被逼走向國際化。可是在國際市場上,起初華為的設備白送給人家用,都沒有人要。2000 年,華為陷入深刻危機。那一年華為營銷收入空前絕后下降 49%。
下一步華為開不出工資怎么辦?華為關門怎么辦?
任正非陷入了空前的焦慮中。那一年,他癌癥第二次動手術,重度抑郁癥第二次爆發。那一年,在痛苦的思索中,他寫出了《華為的冬天》。
一般人只把任正非此文當作危機意識的一個范本,而時任董事長的孫亞芳卻讀出了其中的深意:“老板,您這不是在說華為有可能發生關門的那一天——兄弟們,這是市場太殘酷了,不是我不努力呀!這樣的文章不能發表”。
后來,華為將小靈通決策稱為“失敗的決策”:過多以技術人員的自以為是考慮,而不從客戶和市場的現實出發。任正非聽任這樣的主流觀點占主導。
有一次,我見到余承東,他談起小靈通一事明確說:
“不上馬小靈通是對的。我們自己賺錢了,但是對最終用戶沒有任何好處,國家資源也浪費了。這樣的事,我們不能干”!
任正非為什么選擇余承東負責手機終端業務?兩人在這樣的根本的技術戰略問題上保持一致,是一個重要原因。確實,必須帶著敬畏和鄭重去做企業,從這個根本去架構企業戰略和戰術,公司經營才是可以持續的。
4
共情最重要,其他都是載體
中國道學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慈”,那是大仁不仁的慈愛,那是大愛不愛的悲憫,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惻隱之心或同理心。
記得跟我 12 歲的女兒去看電影《戰狼 2》。出了影院后,我問女兒:“怎么樣?”
她說:“還行。”
我有點不滿足,又問:“還有呢?”
她說:“好萊塢大師拍不出這樣的片子,因為他們不會以為發生在非洲難民身上的事,會發生在他們身上。而中國的吳京有同情心,他能感受到非洲難民的痛苦。所以他一心想救助那些難民。其實,共情最重要,電影藝術只是載體!”
“共情最重要,電影藝術只是載體”。這是在說一個簡單的、了不起的,又容易被人忽視的真理:共情、共理、共意、共心、共善、共法。在現實生活的掙扎中,人們常常忘記了這個看不見的紐帶。惻隱之心、同情心、同理心、悲憫心,從來都是一切工作和事業的命脈和靈魂。
女兒的話讓我側目。她可以從一部電影中,讀出電影語言和意境還沒有企及的境界和高度。我還真沒有看出這么深刻的主題。確實,美國《速度與激情》系列,你只看到汽車橫沖直撞,人仰馬翻,你卻看不到主人公對普通生命的幫助。同理,在公司經營中也是如此。戰略策略、體制,僅僅是載體,它所蘊含的共情或大愛最重要。
從這個視角看“磨好豆腐給媽吃”,就不能不驚嘆其中內涵的悲憫、大愛和同共情。這讓我記起文學家、哲學家紀伯倫的一首詩:
如何看待工作?
生活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
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識;
一切知識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
所有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有了愛;
當你們帶著愛工作時,你們就與自己與他人與上帝合為一體。
什么是帶著愛工作?
是用你心中的絲線織布縫衣,仿佛你的至愛將穿上這衣服;
是帶著熱情建房筑屋,仿佛你的至愛將居住其中;
是帶著深情播種,帶著喜悅收獲,仿佛你的至愛將品嘗果實;
是將你靈魂的氣息注入你的所有制品;
是意識到所有受福的逝者都在身邊注視著你。
有一次晤談,任正非說華為準備去烏克蘭建立數學研究所,那里有頂級數學家,他們的智慧要有一個出口。
我插話說:“烏克蘭正在打仗,很危險呀。”
任正非肅然了。他鄭重地說:“那片土地上的人民需要穩定就業,那些年輕的科學家需要載體把他們的智慧釋放出來。時間不等人呀!”
任正非感受到的是那片土地上人民的痛!這是何等強大的同理心!以百姓心為心,同情心最重要——其他都是載體。
任正非的同理心,讓我想到了另外一幅震撼人心的畫面。
日本福島核泄漏之后,所有國家的人都紛紛逃離災區,因為有高輻射癌癥隱患。華為駐日本代表處首代,因為家父病危,請假回國照看父親。華為董事長孫亞芳,在第一時間飛到東京,帶上華為年輕的工程師背起背包向災區進發。災區通信信號等待著恢復,萬千生命等待著救援。
一個聽我講課的企業家很不以為然,說她愛她的員工,再多錢也不會讓員工去冒罹患癌癥的危險。
我當時告訴這位企業家說:“那是您的價值觀。在華為人看來,災區有成千上萬的生命等待救援,等待信號暢通。華為人把最終用戶當成自己的媽媽,媽媽有難了,兒女豈可逃避!他們把生命交給了媽媽,把生命交給了工作!死磕!死磕!死磕!這就是華為人。”
不僅是老板和高管,當一線員工有了這樣的自覺性,這就不是一個小事。這表明,華為的價值羅盤是落地的。有了行為 A,就必然有回報 B。不會有另外的人性因素插手其間。也正是華為奮斗者身上的品質和精神,深深打動了客戶,打動了日本人。日本人一般不看好中國公司,可是通信的大單都給了華為。日本是全球新材料研發領先的國家,半導體芯片更是獨樹一幟。華為在日本的應用研究所,最為龐大,集結了無數日本精英。
選自《苦難英雄任正非》
重要說明:
按照我的習慣,在與企業家晤談過程中,碰撞出來的所有的思想都歸屬于企業家。可是當我在文章中把“做企業磨好豆腐給媽吃”歸屬于任正非時,華為高級顧問田濤老師給我打電話說:“這個說法在任正非的原話中沒有。也不符合任正非的語言風格,不要以訛傳訛”。遵囑,在我的新書里,就把這個思想還原了對話的真實過程。我堅信,在任正非潛意識中,有這樣的意念。
現在美國磨刀霍霍,四處造謠生事,華為說“以客戶為中心”,那時從美國移植過來的,美國人只拿它當個說法。而如果把“磨好豆腐給媽吃”做到了實處,就一下子能夠觸摸歐美人心底。效果天壤之別。所以我說:一句大白話勝過無數“正義”的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