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全國人大代表李先蘭—— 縫紉車間里走出“發明家”
李先蘭在車間。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宏斌、楊耀燁、駱昌威攝
35歲的李先蘭是一個典型的“80后”。16年前,一列從湖北開出的列車,把剛剛高中畢業的農村女孩李先蘭帶到了廣州。在這里,她實現了自己的夢想。30項技術改革創新、12項生產效率提升、為企業創造700多萬元經濟效益……16年來,李先蘭始終奮斗在車間一線,通過自己的努力拼搏和創新精神,不斷創造行業奇跡。
昨天,這位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德愛康紡織內飾制品有限公司制造科副科長李先蘭向記者講述了自己普通但又不平凡的經歷。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賈政、吳城華、何瑞琪、楊洋、蔡冬慶、陳家源
基層代表風采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廣東代表團有一批“80后”代表。他們年輕力壯、善于思考,不僅在各自的領域都做出了成績,而且深入了解基層的呼聲和需求,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展現了“80后”的風采與擔當。
小動作大學問 上班一年升“班長”
2003年9月,年僅19歲的李先蘭踏上開往廣州的列車,成為廣州德愛康紡織內飾制品有限公司的一名車縫工。
“一線車縫工的工作量大,工作很辛苦,工作超過8小時是常有的事。”李先蘭說,自己經常是上了流水線就停不下來,生產非常緊張。雖然是一份看似機械的工作,但愛動腦子的李先蘭卻能悟出門道。每天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李先蘭不是立刻休息,而是開始思索如何改進工序,提高生產效率。
“當時我的工作是給座椅皮面進行車縫,按照原本的步驟,要先對皮面一側進行折邊再剪開,然后對另一側進行同樣的工序。”李先蘭說,觀察幾天后,自己就想出了一個更方便省時的方法,先把每一個座椅皮面進行對折操作,等到中午再統一進行剪裁處理。
“這樣省去了每次對折前拿起剪刀、放下剪刀的動作,節省了不少時間,工作效率也提高很多。”幾個月下來,初來乍到的李先蘭在廠里的考核都名列前茅。第二年,李先蘭就晉升為班長。
勤思考善發明 爭當模范創佳績
當上班長后的李先蘭非但沒有放棄思考,反而感覺自己身上的責任更重了。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熟悉每一個生產工序細節的李先蘭繼續發揮自己“發明創造”的能力。
在位于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車縫車間,每臺縫紉機的針口,都有一個金屬擋板,這也是李先蘭的“微改造”成果。
原來在改造前,不少工人在作業時,經常注意不到針頭的位置,很容易扎到手。來自一線的李先蘭把這一切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隨后,李先蘭提議,在廠里每臺縫紉機的針口處都安裝擋板,此后再沒發生過針頭傷人事件。
2013年,德愛康成立巾幗創新工作室,李先蘭成為工作室負責人。6年以來,工作室取得不少亮眼成績:30項技術改革創新、生產效率提升12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達700多萬元……
憑借熟練的業務能力和持續的創新精神,李先蘭當選了全省勞動模范,并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8年,李先蘭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代表履職記 我把責任感 變成驅動力
回憶起知道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那一刻,李先蘭內心欣喜,又感到迷茫:“我知道自己起點不高,也沒有人大代表的履職經驗,怕做不好。”
她把內心的責任感變成履職的驅動力。她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大沓人大學習資料,而那厚厚的記錄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她調研的一些數據。記得2018年距離兩會召開只有一個月時間,為了彌補在人大知識方面的不足,她春節選擇留在廣州,如饑似渴地鉆研起相關文件資料。
“我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履行好自己的職責。”談起第一次履職,李先蘭語言樸實而真誠。去年她帶去了三個建議,都是和外來務工人員權益相關的。
今年,她帶來了關于加大女職工生育獎勵假保障的建議。目前一些省份明確規定生育獎勵假期工資納入生育津貼范圍,但也有多個省份未納入。她建議通過建立生育獎勵假期生育津貼保障制度,以及建立生育保險費浮動費率制度進行解決,給育齡女職工比例高的企業提供更優惠的保險費率,降低企業使用育齡女職工的成本,提高企業使用育齡女職工的意愿。
專注裁斷工藝不斷創新
認真履行代表職責、充分發揮代表作用,李先蘭除了積極提出建議外,還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總書記的殷殷囑托。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到,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現場聆聽講話的李先蘭備受振奮:“我們的企業關注創新,我是勞模更要關注創新。”
從北京回來后,李先蘭就帶領團隊成功地研究出用裁斷機代替激光剪裁力布的新工藝,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總書記的殷殷囑托。
汽車安全氣囊力布剪裁一直是裁斷工序的一個難點,因為剪裁要求精確,工廠普遍使用激光進行裁斷。然而,激光裁斷有一個缺點,就是每次只能裁一層布,還需要人工操作,效率非常低。去年6月,李先蘭的團隊提出使用實體裁斷刀代替激光裁斷的方案。
李先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激光裁,每片需要10秒,只能裁1層;裁斷刀裁,每片需要10秒,但是每次能裁10層,這就等于效率提高了10倍。
由于安全氣囊對品質要求極高,尤其對裁洞大小和偏差范圍有嚴格要求。而工藝改善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實體裁斷刀經常會造成力布毛邊現象。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李先蘭團隊絞盡腦汁,歷時半年時間,在經過無數次試驗嘗試和數據對比之后,終于找到最優方案。而這些工作都是團隊利用休息時間進行的。
“去年底這套工藝改善方案已經通過了日本TS公司的評估,投入到生產階段后,從生產效果看,這項創新預計每年能為公司增加50萬元的收益。”李先蘭自豪地說。更令人驚喜的是,隨著這一工序升級成功,李先蘭的車間也成為遍布全球的TS工廠里第一家使用裁斷刀進行力布裁斷的工廠,TS公司也準備將李先蘭團隊改進的工藝向全球推廣。
“其實,無論是科研創新還是工藝創新,我們一點都不比國外弱。即使在工廠車間,也有不少像我們一樣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每天都想出創新的點子。”李先蘭說。
從改進生產工序,到進行生產設備微改造,再到成立創新工作室,解決世界裁斷工藝的難題,李先蘭的創新故事是一名農民女工為這個時代改變命運寫下最好的注釋,也是一位“80后”全國人大代表交給這個時代最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