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鄉村婦女“千縫百納”癡心“紅軍鞋”二十載
中新網甘肅隴南2月28日電 (艾慶龍 閆姣 高康迪)初春,天氣轉暖,哈達鋪鎮紅軍鞋廠屋頂的積雪開始融化,水滴滴落之聲與廠房內“噠噠噠”的縫紉機聲此起彼伏。此刻,高月菊正端坐于老式縫紉機前,對成型的布料進行首尾縫制,不一會,鞋幫初步成型。像這樣的情節,她也記不清在二十載中,經歷過多少次。
“現在誰還穿布鞋,納鞋賺不了錢”“年紀輕輕不出去打工,簡直瞎鬧”,作為隴南市宕昌縣哈達鋪鎮上街村村民的高月菊開始“研究”布鞋時,親戚朋友對她的評價并不好。
“黑鞋幫、白鞋底”在別人眼中是土氣代表的布鞋,但在高月菊看來,卻是一個極具紅色的長征故事。在戰爭時期,紅軍長征路過哈達鋪,當地民眾得知紅軍戰士穿草鞋甚至沒有鞋穿的情況后,自發趕制布鞋贈送。高月菊告訴記者,她的外婆當時就趕制了七八雙送給紅軍。
圖為村民借助模子畫“紅軍鞋”鞋面?!“瑧c龍 攝
在“紅軍鞋”故事中長大的高月菊到了工作的年齡,偶然聽到外婆的嘮叨,讓她萌發出純手工制作紅軍鞋的想法。1998年,高月菊與丈夫徐文林商量后,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在自家兩間20多平米的房屋內開始了“納鞋”工作。創業初期,家徒四壁,朋友贊助了一臺縫紉機和一個廢車胎,原料則來自于丈夫的一件條絨衣服。高月菊按照兒時學習的納鞋手藝開始制作布鞋。
第一批八雙布鞋在當地哈達鋪鎮紅軍街擺攤售賣時,周圍的居民對此褒貶不一?!暗迷?天全部賣出,收入70多元?!备咴戮铡百r本”的心態因收益而改觀,同時,她也獲得了顧客的建議,“想辦法,將紅色故事融入布鞋內”。
如何“借”鞋講故事,著實為難著僅有小學文化水平的高月菊,她向村莊老年人學習納鞋技巧,在拜師學藝過程中,將聽到的紅軍長征故事又講給游客和顧客。
同時,為保證布鞋質量,高月菊將制鞋流程細化為撐麻、搓繩、納鞋底、做鞋面、裹底子等二十多道,并采用流水作業。
在廠房展架上,整齊擺放“紅軍鞋”半成品?!“瑧c龍 攝
“光納底,一般都要耗費兩天時間。”面對較好的市場需求,僅憑高月菊夫婦之力,難以應付。他們便召集有點布鞋手藝的村民進行培訓,合格后招為幫工,按績效發工資。此前,村民趙月花對于布鞋認知停留在“自給自足”上。如今,已隨高月菊納鞋18年的她告訴記者,退出歷史舞臺的布鞋,因其“紅色基因”重回腳上。
隨著當地官方挖掘哈達鋪紅色資源,“紅軍涼粉”“紅軍鞋”……市場需求漸漸增多。高月菊和家人商量,利用全家積蓄,并貸款擴大生產,搬進了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三層廠房。2018年銷量已超過6000多雙。
高月菊透露,下一步,她打算與當地農民合作社合作,在補充資金鏈條的同時,帶動更多村民參與其中,提高“紅軍鞋”產量,使其腳印遍布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