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8臺縫紉機開始,經過多年打拼創造了一個世界品牌
- 1978年,江蘇常熟縣白茆公社山涇村二大隊的一個年輕人,不甘忍受貧困與落后,帶領11位農民成立了縫紉機組,用僅有的8臺縫紉機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旅。而那位年輕人正是高德康,當時他酷愛文藝,雖然未能正式學過樂譜,但一般的曲子只要聽過兩三遍,他就能彈奏出來。
在他的身上更有一股執著而不服輸的信念。當時,這個作坊式的縫紉組,既沒有自己的產品,也沒有自己的品牌,只能給別人做一些“來料加工”式的活計,而最遠的一個客戶則是上海的一家小企業。
渴了,就喝口涼水;餓了,就啃口干糧;回到家里,常常是腳腫了,腿酸了,人累得像散了架一樣。要是趕上刮風下雨,道路更是泥濘難行。
但是無論有多累,路上遇到多少困難,高德康都會風雨無阻地在當天趕回村里,因為他知道,村里11個弟兄還在“等米下鍋”。 第二天,高德康再騎車把加工好的成品送往上海,然后再取回布料,如此反復,一天又一天,這其中的辛苦只有高德康自己知道。當時只有二十多歲的他,可看起來卻像一個老頭,頭發凌亂,滿目滄桑。
正式那段艱苦的創業經歷,留給高德康的卻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高德康說:“這段經歷造就了我超人的耐力和在困難面前寧折不彎的精神,后來公司在發展階級經過了數次的大風大浪,我都挺過來了,靠的就是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
1983年的時候,高德康的交通工具已是“鳥槍換炮”了:自行車變成了摩托車。雖然交通工具“先進”了,但高德康吃苦耐勞的精神沒有變,換上摩托車并不是為了少挨累、享清閑,相反他卻比過去更忙了。過去騎自行車一天跑個來回,現在換上摩托車后,一天要兩次往返于上海與常熟之間。在此后的4年時間里,高德康竟然“報廢”了6輛摩托車。
波司登剛剛入市就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寒冬”! 1994年冬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工廠全年生產的23萬件羽絨服只賣出了10萬件,其余的全部積壓在倉庫里。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銀行的800萬貸款又上門催帳了!
在這個冬天快要結束的時候,波司登的命運發生了奇跡般地轉變:高德康意外地接到了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樓層經理郭興亞的電話,只聽那頭大嗓門喊:“高總,您跑哪去了,我都找了一周了!現在我們商場搞返季銷售,就等你一句話,波司登參不參加?”
高德康毫不猶豫地答應:“全部甩掉1接下來的兩個月內,王府井大樓一下子賣掉了波司登2.5萬件羽絨服,銷售款達到500萬!高德康至今還記得那次“甩貨”的價格:長的220元一件,中的200元一件,短的180元一件。
沈陽中信也伸出了橄欖枝,主動代銷了300萬元產品,而且是先期付款!幾乎是一夜之間,波司登的800萬貸款一分不差地還清了,把銀行都弄傻眼了。波司登的命運從此轉機。1995年,波司登以68萬件的銷售量首次登上了同行業全國銷售第一的寶座,從此聲名鵲起。
波司登順應了潮流,并果斷推出了高鵝絨綠色環保羽絨服,從而在業界掀起了一股綠色風暴,這就是羽絨行業的“第二次革命”——綠色革命。
波司登推出的綠色服裝概念是要指對人體無毒無害、對環境無污染、符合生態紡織品要求的產品。
據此,波司登與美國杜邦公司聯合,采用了杜邦公司的高科技羽絨內襯TYVEK PLUSDOWN ,該產品具有輕巧、牢固、既抗風又透氣的特點,使羽絨服手感更柔軟,穿著更舒服。
只有實地考察才能知道人們到底需要什么,市場到底需要什么,再多加努力,成功也就近在咫尺。
本文來自生意經,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