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三大誤區,紡企才能真正盈利
- 近兩年來,從國際國內大環境對行業的影響可以看出,國內大部分企業抗風險能力明顯較弱,盈利能力逐漸下降。簡單地比較,我們差的不是設備、不是人才,而是我們的經營管理理念。有些理念,我們已習以為常,根深蒂固,卻嚴重地影響著我們的利潤獲取能力。
把引進設備當作是引進先進技術
技術引進可以使引進方迅速取得成熟的先進技術成果,不必重復別人已做過的科學研究和試制工作。它是世界各國互相促進經濟技術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
但是,很多企業在引進技術時,錯誤地理解為把引進先進技術等同于引進先進設備,花費巨大的成本代價引進昂貴的生產設備,想借此提高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從而給企業帶來可觀的利潤。
當先進設備給企業帶來甜頭的時候,確實令企業沾沾自喜,生產出了別人無法生產的產品,創造了別人無法創造的利潤,同時也覺得自己擁有了先進的技術,認為引進了先進設備就等于引進了先進技術,忽略了技術與設備的區別,忽略了設備老化、淘汰后的問題,因此造成盈利能力低下。
人們常將“技術”廣義化,把技術分為軟件技術和硬件技術。軟件技術就是技術知識、經驗和技藝,屬純技術;硬件技術是指機器設備之類的物化技術。只從國外購入機器設備而不買入軟件技術,一般稱之為設備進口。若只從國外購入軟件技術或與此同時又附帶購進一些設備,這種行為才能稱為技術引進。
技術引進的目的是為提高引進企業的制造能力、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要達到目的只有引進軟件技術,通過自我消化吸收,才能做到。因此只引進先進設備并不等于引進先進技術,通過引進設備而掌握、消化、吸收了其中蘊含的技術,才能真正引進技術,才能解決設備老化、淘汰后的問題。
注重擴大規模忽略質量提升
企業對盈利的另一個誤區則是認為規模大于質量。
我國企業規模的不斷重組擴張使得企業規模越來越大,靠外延擴大規模的方式普遍存在,通過上設備、擴廠房、新建廠區、兼并聯營等方式擴大規模,結果使得自己的產量越來越多,表面上的影響力越來越高,認為通過規模擴張,可以擴大產量,降低成本,從而提高競爭力。
目前,人們的需求主要是個性化需求,追新求異成為社會的主流,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慢慢受到人們的關注,對質量的要求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價格已經不是決定人們購買的關鍵因素,因此規模擴張帶來的價格上的優勢越來越弱;
同時,擴張的結果使得產能過大,超出市場需求;由于不注意質量的管理,使得因質量問題而引起的成本越來越高,這更削弱了規模擴張帶來的優勢。
而若采用質量提升的方法,則僅需投入很少的一部分資金用于質量改善,根據質量法則,質量提升1個百分點,其在市場上的售價將會提升10%左右,而相同的生產成本,其售價每高出10%,則其利潤將會提升近100%。
所以,企業要獲取更好的盈利能力,不能過分依賴規模,而應該首先關注質量,通過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質量成本來獲得更大的利益。質量提高的結果是一方面提高社會信譽,促進銷售,提高了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因為質量的提高使得因質量問題而引發的報廢費用、返工費用、維修費用以及索賠費用等降低,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盈利能力。
以為產品合格就能賺錢
只要產品質量不符合安全、衛生標準,存在著不合理的危險性,或者產品不具備基本使用性能,或者不符合生產者、銷售者對產品質量作出的明示承諾,具備上述三種條件之一者,就可判定質量不合格,其產品就是不合格產品;反之,只要企業提供的產品符合上述標準就是合格產品。
從對合格品的判定中可以看到,任何單位提供的產品都是合格的,否則就不能上市流通。那么,認為生產了合格的產品就能賺錢的理念就站不住腳。
只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是對企業的最基本的要求,合格的產品是沒有競爭性的,是很容易被競爭對手攻擊的,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市場很容易被切割出去。
制約企業盈利除了所處的行業環境和經濟環境等宏觀因素外,企業自身的理念也直接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紡織企業要想實現真正的盈利,應該摒棄不正確的思想認識,把思想從注重技術、擴大規模和只滿足于生產合格產品等方面轉移到依靠管理、質量、特色等方面上來,提升自身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