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換人、智能工廠,讓招工不再難!
- 從2018年年末,各大行業裁員消息鋪天蓋地,從滴滴裁員15%,阿里裁員20%,讓很多人“涼涼”。而反觀我們傳統紡織業,現在招聘活動正在如火如荼的舉行中,不僅如此,行業工資不降反漲,讓人看了不禁心動。
而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招工難、用工貴成為困擾紡織企業的難題。為了減輕人工成本負擔,提高工作效率,許多企業選擇產業轉型升級,“機器換人”經過數年的發展,從概念風靡到積極實踐,從小試牛刀到深入探索,如今已經成為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機器換人”促進企業提質增效
人工智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優勢,某紡織公司實施以自動化、智能化設備代替人工的“機器換人”計劃后,80%的工序實現無人化,一臺機器手可以替代6-8名工人,次品率更低。“機器換人”直接使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用工成本減少、促進企業提質增效。 一、盛虹集團智能化車間
盛虹集團全資子公司國望高科的紡絲車間,只見車間里頭只有兩名工人認真“看管”著工作中的紡絲設備。紡絲車間內,紡絲卷繞機自動運行,一錠錠絡筒整齊地擺放在卷繞機上飛速卷絲,卷繞機滿卷后自動發出信號,自動落筒機通過軌道提前5分鐘到達卷繞機旁,接收絲錠,然后通過智能運輸車分批裝載,送至搖臂機器人處,搖臂機器人再將絲錠卸下,擺放在空絲車上,送入下道工序,一切操作都有條不紊,在使用機器人之前,這些都要靠人力來完成。
不止紡絲車間,該公司的加彈包裝車間也實現了全自動化。在包裝車間里,機器人揮舞著雙臂,一絲不茍地重復著抓絲錠、裝箱、置隔板、碼垛等規定動作,全自動化包裝線有序運行著,一會兒工夫,旁邊已是整齊排列的成品。
加彈智能加工(落筒包裝)系統投入使用后,機器一天24小時不停運轉,也只能完成75%的產能需求。相較于傳統的人工包裝流程,不僅大幅減少了人為問題導致的產品質量問題,這一環節的用工人數由原來的69人減少到了21人。許笑說:“原來是滿足不了產能需要,現在是每天可以停線休息上幾個小時。”
二、震綸智能化車間
蘇州震綸棉紡有限公司生物質再生纖維材料智能生產車間,映入眼簾的是一臺臺高速運轉的自動化機器,寬敞整潔的車間里是恒溫恒濕的,原先成排的紡織女工來回奔波的忙碌場景不見了,有的只是寥寥幾個工人在巡視和簡單操作,上述這些都顛覆了人們對于傳統產業的印象。
公司副總經理吳建坤介紹,受益于智能裝備投入與工藝流程改造,原來100多人干的活現在只需要20人,不僅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而且產品品質的穩定性也更高。每一個紗錠都會通過傳感器聯網,系統可以實時監測到生產線上每個紗錠的情況,整個過程保持高度連續性,減少人工接觸紗線的機會,成紗質量得到了進一步穩定和提高,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勞動生產率。
三、佳力高纖引進智能化制造技術
吳江佳力高纖有限公司引進智能化制造設備和技術,提升產品品質,強化企業管理,優化產銷體系,依靠科技創新、“兩化融合”,實現產品、技術、裝備的升級換代。
企業春節假期一天不休息,各類訂單不斷。由于產品供不應求,企業今年計劃紡絲產能達到8萬噸。“從前公司愁的是沒訂單,現在我們愁的是訂單太多。”佳力高纖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夢超指著繁忙的智能化車間說,從找訂單到被訂單找的“逆襲”,靠的正是不斷提升的創新力。
吳夢超說,在紡織行業,設備智能化程度決定企業發展的前途,馳騁市場拼的是以高品質為核心的最優性價比,2018年佳力高纖產銷比在100%左右,銷售額提升50%,這得益于公司又投入兩條智能化生產線,進一步提升生產智能化。
除了這些企業,還有恒力,京奕等企業都有自己的智能化車間,每一臺機器人都精確無誤地履行著自己的使命,在偌大的車間,工作人員的身影寥寥無幾。
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雖然從某種程度上減少了工廠的低端崗位數量,但是卻提升了產值,讓整個工廠員工的工資得以不斷上升,讓機器為人打工,總體收入走向中高端化。同時更值得一提的是,工人的勞動強度也大大減輕。
無論是針對用工荒和人工成本的上漲,還是加快智能化生產,機器代替人工或許都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而從另一個角度講,無論是應對崗位技能升級,還是破解“機器換人”帶來的危機,一線員工提升自身素質都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