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長啥樣?中國為什么不歡迎“勞動密集”?
- 在國內一提到”勞動密集型企業“,都會想到聘用員工多,從事簡單勞動,產品低端,或是高能耗,高污染,科技含量不高的企業。這似乎已成為一個共識。
將企業定義為勞動密集型,對企業并無直接影響,但是過于簡單的認知上的誤區,是否會對國內制造業如何有的放矢轉型升級,而帶來決策上的失誤。其實美國也有勞動密集型企業,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視角來打量自身。
美國的一制衣工廠車間
美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長啥樣?
美國摩托羅拉手機工廠,2014年被中國聯想收購,是勞動密集與技術密集型企業代表
美國制衣廠
制鞋廠
洛杉機的市長參觀制衣廠
制鞋廠
制衣廠
制鞋廠在培訓員工
制鞋廠
制衣廠
香港人在美國開設的制衣廠
沃爾瑪總裁曾在美國一個論壇上表示:未來十年銷售的50%的產品要產自美國。標語:挽救失業,買美國貨。
美國“支持美國產品”的明星偶像。
美國專門的美國制造產品門店
推廣美國手工制造產品的廣告
反思: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誤區”
中國拼命打壓紡織服裝業,美國為紡織服裝制造業回歸絞盡腦汁……
大凡說到轉型,大多數人都會指“勞動密集型企業”需要轉型升級。為何會指“勞動密集型企業”需要轉型,國人一般的認知是,由于大部份的低附加值的生產型企業如紡織,服裝,鞋帽,家具,玩具等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所以就把這類企業歸類為勞動密集型企業,也才有了“轉型就轉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說法。
但科學的認知應是:不應以企業類型來劃分科技高低,附加值高低。如紡織服裝企業也有高科技、高附加值企業。高科技產品企業也有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關鍵問題是該企業處于產業鏈的那個環節。還有該企業的市場位置。
也不能以勞動人數多少劃分,高科技高附加值企業也有“勞動密集”,但是否是“勞動密集型”則應按國際通用的定義“勞動密集型通常解析為生產工序所需要的勞力成本高于生產工序所需要的投資成本”來量化確定。
中美紡織業實力對比
因此,什么制造業企業需要轉型,既不能按“勞動密集型企業”,“低端科技,低附加值企業”,也不能按產業鏈或OEM類別來確定。
所以,能夠符合由低端科技、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轉為高科技、高附加值、環保的企業的,只有一種企業,就是弱竟爭力企業。
“弱竟爭力企業”不需分高低科技,勞動密集與否。做電腦,芯片也有破產的。同樣,做服裝、鞋襪的也有強竟爭力的企業,比比皆是。
結論是:只有“弱竟爭力企業”才需要轉型升級。
【視頻】美國縫紉機器人快速生產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