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鞋匠三兄弟的“杰克夢”: 24年!把國產縫紉機搬上國際舞臺
杰克股份的智能化工廠
杰克股份阮氏三兄弟
⊙林淙 記者 吳正懿 ○編輯 劉向紅
杰克股份的智能化工廠里幾乎看不到人影,個子不高的阮福德步子很快,扯著來客的衣服來回比劃著,用帶著臺州口音的普通話,從舊時故事說到未來圖景。
被視作浙江臺州民企標桿的杰克股份,幾乎每天都要“迎來送往”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察團。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杰克股份是A股市場罕見的三兄弟共同持股的民營企業。但誰能想象,上世紀80年代初,阮福德、阮積明、阮積祥三兄弟還在東北的林海雪原里挑著貨擔補鞋,為生計奔波。30多年后,三兄弟不僅將杰克股份推上資本市場,更植入了先進的管理理念、企業文化和國際視野,使杰克成為全球銷售額最大的縫紉機生產商,并劍指全球縫紉機第一品牌。
農民出身的阮家三兄弟,將一個常人眼里的夕陽行業做得朝氣蓬勃,享譽全球,靠的是什么?除了“和、誠、拼、崛”的企業文化之外,也應有機遇、眼光等關鍵詞。
創業三兄弟
在A股市場,杰克股份的股權和治理結構“獨樹一幟”:阮福德、阮積明、阮積祥三兄弟共同持股,均擔任“副董事長”職位;公司董事長是縫紉機行業的資深人士趙新慶,總經理則采用輪值制。事實上,早在2006年,阮氏三兄弟就將董事長及公司法人“讓賢”,引起不小的震動。
2018年12月30日,杰克股份的迎新晚會上,“北斗”阮積祥在致辭中感慨良多。2018年,杰克縫紉機銷售額首次超過日本公司,摘得全球桂冠。對于2019年,他說:“我們要善于化危為機、轉危為安,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變壓力為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最早“見識”阮積祥,是去年10月通過杰克椒江工廠廠長陳繼寶之口。當時,他指著巨幅宣傳畫頁上的人像向記者介紹:“‘北斗’就是我們的創始人和實控人”。記者追問“北斗”之名的來歷時,他笑著說,阮積祥之于杰克股份,就像是這艘“巨輪”的掌舵人,引領公司行進在發展路上。
那次采訪中,阮積祥一邊招呼記者落座,一邊主動遞上名片,沒有一點架子。身材高大、聲如洪鐘,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在互動交流時,他的嘴角掛著笑,語氣飽含激情,談及未來時斗志昂揚。
杰克從最初的“獨木小舟”成長為今天的“航空母艦”,與阮家三兄弟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卻始終風雨同舟是分不開的。在大哥阮福德眼里,愛讀書、勤思考的三弟阮積祥,學習能力勝人一籌,由他主抓公司戰略,老二阮積明主管采購,他自己主要負責行政。
中國商界從不乏合伙創業的兄弟姐妹。創業初期,所有內部的矛盾會被創業的激情所遮掩,但成家立業之后的分金銀、論榮辱、排座次,往往會造成家族成員之間的裂隙。
“這么多年,矛盾當然也有。但我們已經學會了有爭議時,就把爭議的事情放一放,緩一緩。”阮福德回憶,2007年,公司曾在臨海買下了40畝土地,其中一部分想建經濟適用房面向員工銷售,便想成立房產公司。但老三阮積祥不同意,認為要將縫紉機做專做精做強,不能分心。因為意見不統一,這事被擱置一邊,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杰克慶幸沒有做房地產,安然度過了寒冬。
耐人尋味的是,“家和”是阮家三兄弟齊心聚力的基礎,但幾乎所有的“自家人”都被摒除在公司要職之外。記者了解到,三兄弟有一條不成文的約定——夫人都不能進工廠,家族成員不允許進入供應鏈、財務等關鍵部門任職。目前,除了初始就創業的幾名家族成員,杰克內部幾乎沒有親友在關鍵職務任職。阮福德說,三兄弟共四名子女,只有兩名在公司從事基層工作,“杰克股份表面上看是一個家族企業,但事實上很早就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防止一權獨大。”
早在2003年底,34歲的阮積祥就將總經理職位讓賢給了年僅28歲、在公司干了四年的大學畢業生郭衛星,老大老二也將各自的副總經理位置讓了出來。更“扎眼”的是,2006年,杰克聘請趙新慶當董事長,杰克及其子公司的法人代表也都變成了趙新慶等“外人”。當時公司內外議論紛紛,擔心阮家放權會不會丟了控制權。
阮福德說:“我們完全沒有這種擔心。職業高管的引入和融合,使得三兄弟有機會站在外面看杰克,有更多時間去考慮公司發展戰略的問題。”
在公司發展上“共進”,在具體管理上“共退”,杰克的“和”在于兄弟齊心,也得益于制度助力。
杰克的變與不變
2016年12月7日,杰克股份IPO過會。當時杰克上會的陣容只有“四個半人”。接受發審委問詢的四人分別是投行兩人、董事長趙新慶、財務總監兼董秘謝云嬌,阮氏三兄弟未參會。當時,老二老三均在出差,只有老大阮福德在門外陪同“壓驚”。這份淡定,來自杰克的底氣。
皮膚黝黑的阮福德,有一張飽經風霜的臉。上世紀80年代初,阮福德三兄弟陸續到東北做起了補鞋的營生,他們不蹲攤子,挑著六七十斤重的擔子,走到哪住到哪做到哪。一針一線中,三兄弟積累下第一桶金。“那個年代城里人平均工資一個月50多元,我們可以做到1000多元。”阮福德說。
回到老家后,三兄弟分別做過各種小生意,有賺有賠,日子過得不溫不火。直到1995年,三兄弟創立了臺州市飛球縫紉機有限公司。這是一個僅有10來個工人的小作坊,場地是一間破廟加一所廢棄學校,約200平方米的面積。
從零起步的三兄弟,3年之內將員工增加到70多人,產值超過了1000萬元。1999年,處于高速發展期的杰克股份,召開了一場影響未來的“三天三夜”會議,邁出了向現代化企業轉型的步伐,對杰克而言具有里程碑意義。2001年,“飛球”更名為“杰克”。“當時,杰克股份已確定了走國際化路線,需要一個更加國際化的名字,‘杰克’是一個通用的外國名字,也是當時流行的電影《坦泰尼克號》的主角。”阮福德笑稱。
《民企杰克》一書記錄了杰克的發展脈絡。給人印象至深的是,杰克會針對環境變化作出加法或減法的調整,不斷試錯變革,不斷完善優化各類制度,從管理體系到精益生產到經營模式,杰克一直行進在“變”的軌道上。2006年,杰克提出“快速服務100%”的服務理念,在同行中率先植入“服務即投資”的思維,在打造優質服務上下足了功夫。
但杰克最為人稱道的卻是“不變”——創立24年來,杰克只做縫紉機。“企業要明白少就是多的道理。”阮積祥說,“戰略聚焦后,只需要用1%的力氣和時間去選擇,99%的時間去執行,去重復做一件事。”
阮福德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則是:“即使做一顆螺絲釘,我們也要做全球最好的。”
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了杰克機會。2007年開始,資金充裕的杰克在歐美尋找并購標的,并相中了德國百年縫紉機品牌百福,雖然最后一刻功虧一簣,但為杰克積累了經驗和信心。2009年,杰克“抄底”收購了德國奔馬和拓卡公司,快速恢復生產并產生盈利,助力杰克逆勢爆發。
數據顯示,2008年,全球縫紉機產業營業收入下跌50%,杰克跌幅僅20%;2009年,全球行業收入下跌30%,杰克上升10%;2010年行業整體回暖,杰克當年業績大增160%。2013年,銷售大幅增長的杰克,首次提出了爭做世界第一的“杰克夢”。
“海外并購對杰克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杰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騰飛了。”阮福德記得,金融危機時期,臺州不少縫紉機企業都倒閉了,杰克在馬路上打出大幅廣告牌招工,以每月3200元的薪酬招攬到了一批熟練工。
業績快速增長的杰克股份,最終叩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2016年12月7日,杰克股份IPO過會。當時杰克上會的陣容只有“四個半人”。接受發審委問詢的四人分別是投行兩人、董事長趙新慶、財務總監兼董秘謝云嬌,阮氏三兄弟未參會。當時,老二老三均在出差,只有老大阮福德在門外陪同“壓驚”。
問及上市心情時,阮福德說:“我們對公司上市非常有信心,也不是為了圈錢,過會的時候心里比較平靜。”
命運共同體
跟標準股份、上工申貝等老牌縫紉機廠商比,民企杰克“遲到”了半個世紀,卻“超車”成為全球最大的縫紉機生產商。杰克股份在人才、研發、市場、文化等各個層面,都有自己的“絕招”,用不斷創新的姿態,構造了一個從內到外的命運共同體。
杰克老廠區的門口,一黑一白兩只貓的雕塑分立左右,上面寫著: “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唯學歷資歷,多大能力多大舞臺”。
這是公司人才觀的“貓論”。
杰克設立初期,這家小民企就把人才的目光對準了全國高等學府。有一年,時任公司總經理的阮積祥爭取到了在清華大學設臺校招的機會。沒顧得上吃飯,他找了幾張課桌和椅子,做了一個簡陋的招聘臺。在異樣的目光中,阮積祥熱情地向清華學子發出邀約。正是在這場招聘會上,阮積祥邂逅了后來出任杰克總經理的郭衛星,后者被他的熱忱和眼光打動,來到了杰克。
杰克招賢納士的故事不勝枚舉。一個比較著名的是“阮總請滕”。滕書昌是享受國務院終身特殊津貼的縫紉機專家,而當年的杰克請一位資深技術人員都很難。第一次,阮積祥只在賓館和滕老見上了一面,多次堅持后最終打動了對方,來擔任杰克的技術顧問。
趙新慶的到來更具里程碑意義。出任杰克董事長前,他是西安標準集團董事長,國內縫紉機業職業管理第一人。這次引才頗費周章,最終阮積祥一句話打動了他:“請你來不是為了杰克,是為了整個行業,是為了把你的經驗繼續保留在這個行業里。”
年紀不大的謝云嬌已是杰克的“元老級”員工。“剛畢業還是個小姑娘時就到杰克來了,后來在這里結婚生子。”對于謝云嬌而言,杰克是成長的平臺,也是她的家。
這些核心管理人才,攜家帶口在杰克一待就是十多年,并間接持有公司部分股票。2018年末,杰克股份又向趙新慶、郭衛星等12名核心高管授予了限制性股票激勵。
其實,杰克早就樹立起了命運共同體的理念。2008年金融危機后,阮積祥首次在行業內提出戰略產業鏈。2010年,縫紉機行業復蘇,零件供不應求,整機企業為此發愁,杰克通暢的供銷鏈,保障了業績的釋放。謝云嬌記憶猶新的是,2008年的農歷臘月廿四,她和財務部門工作人員將當年應支付給供應商的款項清算完畢并打款。這時,老板打來電話,讓其再調集1億元資金,給公司的100多家供應商再預付一個月的款額,幫助它們緩解資金壓力。
2019年1月杰克召開的戰略供應商會議上,董事長趙新慶表示,杰克正面臨百年不遇的機會,二八分化已經展示了它的能量,“可以斷定,在我們這個行業,大部分企業未來的路會越走越窄,小部分企業未來的路會越走越寬。在未來,那些依靠貼牌、沒有完整產業鏈的企業必將一蹶不振。”他表示,杰克將推動杰克供應鏈體系全面走向高質量發展。
杰克的企業文化是“和、誠、拼、崛”。阮福德表示,“和”表明杰克不僅要團結經銷商、供應商及各個合作伙伴,而且企業內部也要營造一種互愛互助、團結信任的良好工作氛圍,讓員工感受到“進了杰克門,同是一家人”的歸屬感。
世界第一的“杰克夢”
在工業縫紉機銷量全球第一的席位上,杰克已經穩坐9年。2018年第三季度,杰克擊敗日本公司,成為銷售額最大的工業縫紉機生產商。杰克的目標是,要做全球第一品牌。在杰克股份看來,以數據溝通物聯網,會是整個縫紉機行業發展的未來。
2018年10月,杰克股份智能高端縫制裝備制造基地項目啟動,總投資約56億元,其中一期規劃投資11.15億元。阮積祥表示,這將進一步提升公司整體裝備和技術的先進性,推動產業升級和產業鏈的延伸,并為公司全球化戰略的落地實施提供保障,鞏固和擴大公司的競爭優勢。
2009年收購德國奔馬和拓卡初嘗甜頭后,杰克又在2017年、2018年收購了兩家意大利公司邁卡和威比瑪,對方均是細分的智能縫紉機制造領域的冠軍。“我們所有的并購都是為了戰略而并購。”阮積祥說,縫紉機行業的智能化發展中,邁卡、威比瑪探索了幾十年,如果我們自己單獨去做,可能還要幾十年才能發展起來。
長期將研發視為企業發展核心驅動力的杰克股份,研發投入“不遺余力”。公司2006年引進IPD(集成產品開發)產品開發模式,經過多年的消化吸收,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技術研發體系。“遍地開花”的研發基地亦成為公司探索前沿技術、攻關核心技術的戰略支點。來自多國多地區的研發人員分工協作,不斷推陳出新。與此同時,中央研究院則作為紐帶和橋梁,連接起各事業部的研發機構。其實,杰克早在2009年起便開始布局智能化領域。“一年一更新,如今我們已經到了9.0版本。但我們還在堅持思考,關于大數據的想象就是在不斷的迭代中完成的。”阮積祥說。
在杰克人眼里,縫紉機產業正迎來最好的時光。“關于行業,從我們自己分析是各種利好疊加,正處在非常好的狀態。供給側改革和經濟整體發展決定企業必須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這對龍頭企業來說,特別是在縫紉機這種完全市場化的競爭領域里,是很有利的。”阮積祥說,“5年前大家還會穿一些過時的衣服,但現在越來越追求高質量。‘衣食住行’衣為先,不能用過去的東西看未來的發展。”
阮積祥的腦海里,裝著一張立體而生動的大數據圖景。“服裝加工領域2.5萬億元的產值,這些都可以轉化成產業平臺。一步一步往下挖,都是寶藏。服裝制造業的痛點太多了,工業互聯打通后,你可以看到服裝在工廠互動,或出現更多的設計師品牌。可能再過30年,大家都是個人來設計品牌,這就是一種對服裝未來的想象。”他說,在利用技術優勢和龍頭地位進一步搶占市場的同時,杰克更致力于“將蛋糕做大”,“這要求我們得讓多方賺錢,產業鏈一定要良性循環。”
采訪結束時,阮積祥在等電梯的間隙,仰頭看著不斷上升的紅色樓層指示數,感慨道:“我是土生土長的臺州人,聽我口音也能聽出來。以前在外闖蕩,今天能在家鄉做成杰克這個規模,我特別感激。”而今,杰克的未來指向何方?阮積祥將目光投向了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面是扎根家鄉的拳拳深情,一面是放眼世界的萬丈豪情;一面是專注于縫紉機的“不改初心”,一面是引入新技術、新制度的“不停試錯”;一面是大力倡導“家”、“孝”文化的“傳統心”,一面是不斷引進先進治理結構與管理理念的“現代腦”。杰克股份在“不變”中堅守創業火種里的激情與專情;在“變”中追尋燎原之勢的活力與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