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測試羽絨服面料的防鉆絨性能?
- 在羽絨服裝實際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羽絨服漏絨的現象一直困擾著羽絨服裝生產企業和消費者。我國羽絨服裝標準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中并沒有具體給出關于其漏絨情況的考核要求,這就直接導致在出現羽絨服裝漏絨情況時,無據可依確定相應的測試方法和指標來考核,羽絨服裝的漏絨情況已經變得迫在眉睫。
1.羽絨服裝面料防鉆絨性的測試方法
物的防鉆絨性能指阻止羽絨或羽毛從紗線縫隙間鉆漏的性能用在規定條件作用下的鉆絨根數表示。查閱相關的國內或國外的一些資料目前考核羽絨服裝面料的防鉆絨性能主要有以下三種試驗方法。
1.1.防鉆絨物理性測試
主要有摩擦測試和沖擊測試計算鉆出織物的羽絨、羽毛滲出的數量作為考核羽絨服裝面料防鉆絨性能等級的依據具體情況如下 1摩擦測試 人體在穿用羽絨服裝過程中的不規則運動而產生摩擦、擠壓機器設定為轉動到一定的次數后觀察鉆出布面的羽絨或羽毛的根數。
2.沖擊測試
將試樣制成袋狀或圓筒裝內裝一定質量的規定羽絨放在裝有硬質橡膠球的試驗機回轉箱內通過回轉箱的定速轉動將橡膠球帶至一定高度沖擊箱內的試樣達到模擬羽絨制品在服用中所受的各種擠壓、揉搓、碰撞等作用。連續不斷地碰撞一直到規定的次數后通過計數從試樣內部所鉆出的羽絨根數來評定織物的防鉆絨性能。主要測試方法有EN?12132.2—1995?《羽毛羽絨?織物的防鉆絨測試方法沖擊測試》和GB/T?12705—1991?《織物防鉆絨性試驗方法》。
1.2.透氣性測試
通過測試氣流穿過織物的速率的方法來評價材料防鉆絨性能。這是一個很好的指示性測試標志數字越低說明滲漏的可能越小。通常透氣性測試指標小于108197mm/s被認為防鉆絨。然而一些面料雖通不過透氣性測試但卻能通過防鉆絨物理性測試。國內外測試方法標準主要有EN ISO 9237 《紡織品織物透氣性能的測定》GB/T 5453—1997《紡織品 織物透氣性的測定》目前羽絨、羽毛的防鉆絨性還沒有官方正式的要求限定。
1.3.織物密度測試
對羽絨制品而言織物密度要求是最普通的檢測。通常織物密度越高防鉆絨性越好。然而紗線粗細和某些紡織技術因素影響也會使得一些高密度的材料運用在羽絨制品上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而一些低密度材料卻會更合適。此指標一般作為羽絨服裝生產企業的內控指標。 考慮到羽絨服裝實際穿用過程中的問題和與實際情況的相符性建議采用物理測試方法中的沖擊測試具體考核指標可以參照一般的國際要求。
2.生產工藝等對羽絨服裝防鉆絨性能的影響
以上的測試方法是針對面料本身的防鉆絨性能而沒有包括可能會在羽絨服裝生產加工過程中例如縫線、針孔等因素的影響。我中心在羽絨服裝的檢驗和處理顧客投訴問題的過程中發現羽絨服裝漏絨現象有很大一部分發生在縫合處的針孔中或者出現在口袋口袋布料使用的是一般布料防鉆絨性能很差。經過長期的試驗和總結建議在羽絨服裝的內在質量要求中增加洗后外觀的測試項目并作為標準中的強制性測試項目。 考慮到干洗劑對羽絨的油脂有破壞性作用從而影響羽絨的特性在穿用后一般不建議干洗以水洗為宜現只考核羽絨服裝的水洗后外觀。具體測試方法選擇GB/T 8629—2001《紡織品試驗用家庭洗滌和干燥程序》中的5A程序連續洗滌5次或者5次以上轉籠翻轉干燥后觀察羽絨服裝表面及口袋處鉆出羽絨的根數。在測試開始之前要把出現在整件羽絨服上的所有絨毛都清除掉包括口袋中的。測試結果的判斷主要是根據以下的規定執行羽絨、羽毛滲出的數量面料在10根以下、里料在15根以下即評價為“可接受”否則評價為“不可接受”。并且在測試報告中注明出現鉆絨現象的具體部位和鉆出羽絨的根數以便生產企業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更好地服務于生產。羽絨服裝的洗后外觀測試作為羽絨服裝生產企業確定羽絨服裝面料后計劃生產前的最后一道把關從而來評定在生產加工羽絨服時所選用的縫針、縫線以及縫制工藝的合理性。
3.結論
在考核羽絨服裝的防鉆絨性能方面建議一方面通過沖擊測試來考核羽絨服裝面料的防鉆絨性能具體考核指標可以參照一般的國際標準要求另一方面通過測試羽絨服裝的水洗后外觀是否接受來考核服裝的生產加工工藝從而減少羽絨服裝生產在漏絨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