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藝、設備、操作三方面查找長粗節、長細節形成的原因
- 長粗節長細節是紡紗廠中容易出現的紗疵,且危害極大,會導致布面上形成粗經錯緯(機織)或橫檔疵點(針織)。這類紗疵修補困難,甚至造成開剪降等,損失較大,有時還會帶來客戶的經濟索賠問題。那么造成這類紗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下面從工藝、設備和運轉三大基礎管理上探討一下。
在紡紗從清花→梳棉→精梳→并粗→細紗的工藝流程中,有優良的半制品是紡好紗基礎,所以要找出原因就要注意源頭可能產生的問題。如:棉包堆放排列不當,開松、抓取不良;棉卷不勻、輕重卷,不把關上棉臺;纏羅拉、膠輥、生條輕重不勻、輕重條,不取出精梳棉網破洞或重疊粘卷;并、粗牽伸后形成長粗節、長細節。偶發性的長粗節、長細節主要產生于前紡的并粗工序,重點是設備和操作原因造成,工藝不當也會產生此類疵點。針對以上問題,需提高值車工的質量意識,把一切因掉(棉網、棉條)、纏、粘、掛產生的不良條子及時取出,預防流入下工序形成紗疵。
工藝原因
► 并、粗工序羅拉隔距太小,或牽伸分配不當,形成粗節。
► 因羅拉隔距太大或下吸風風量太大,在開車運行中把棉條中有效可用的纖維帶走產生細節。解決方法:將并條機的風機側門打開,調節風機擋板的位置,觀察風量情況,風量大小使短纖維落下而又不把長纖維帶走為宜。還可以把后小風門打開1/3,起到補風的作用。
► 并條、粗紗加壓不良,并粗的加壓要根據紗條的定量來具體問題具體對待。要掌握一個大的原則即:握持力與牽伸力較平衡,若握持力大于牽伸力時,會形成細節;反之,若握持力小于牽伸力時,會形成粗節。現在并條紡混紡品種的定量為18 g/(10 m)~20 g/(10 m)時,一般壓力掌握在120 N~160 N,但要是紡重定量的紗號時要相應的增加壓力。
加壓不良還表現在膠輥的位置上,以羅拉水平為基礎,膠輥加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這樣棉條通過加壓鉗口時受力不同。同臺車的膠輥直徑大小需在允許的范圍內保持一致,因為膠輥直徑越大所受到的正壓力面積也越大,對須條產生的握持力也大,相應的牽伸力大;反之牽伸力就小。在所需牽伸力不同時就會不同程度的形成粗細節。這就要求在設備平、檢、揩時要檢查膠輥的上車情況,工藝上也要做到定期檢查設備紡紗器材專件的上車狀態。
設備原因
► 并粗工序機械波產生的粗細節,經牽伸后形成長粗節、長細節。
可根據機械波的長度,利用公式L(波長)=3.14×d(羅拉直徑)×E(問題部件到前羅拉的牽伸倍數)可找出問題所在。
► 并條工序的光電自停裝置使用不良,疊條或少條后仍然生產,產生大量的粗細節。
► 并條后的集棉器開口太小,造成條子重疊,棉條牽伸時牽伸不開,產生粗節。因此,在改紗線號數的過程中,特別是改換品種時,要觀察條子的排列情況。
► 粗紗后膠輥的位置,后膠輥與喇叭口太近,棉條易堵塞、疊條喂入形成粗節。喇叭口破裂后位置不對,棉條易跑偏甚至不經過后膠輥,這樣后區牽伸倍數失效,形成長粗節紗疵(在細紗工序也有這種現象)。
► 粗紗卷繞成形故障,龍筋運行中打頓、上下膠圈間歇回轉,這樣也會產生粗細節。
以上這些工藝和設備原因易產生粗細節,這就要求要對設備、紡紗器材專件的使用和上車要多看、多摸、多檢查;設備平、檢、揩時要認真仔細,要及時的發現并解決問題,將一切可能產生的原因扼殺在萌芽狀態。
操作原因
► 并、粗、細工序擋車工包條包頭不良,如包頭時搭頭太多或太少,相應的就有粗細節產生。可通過加大操作檢查力度,提高擋車工的操作水平,做到定期對值車工的操作水平進行檢查;也可以改進操作法,如:機后接頭改成機前接頭;并條、粗紗改成集中換筒;粗紗后120筒分成6段,每段20筒,按照6段平均分段,每段長度分別為6/6、5/6、4/6、3/6、2/6、1/6,根據所需的長度設定并、粗的定長。在有足夠周轉筒的條件下,這樣可有效的降低因換紗換條時包頭不良帶來的粗、細紗疵。
► 在末并上開關車時,不良的條子沒有全部摘除;粗紗機后劈條、疊條,機前斷頭后紗條飄入臨紗內,沒及時摘除;粗紗搖架卸壓時不良的紗未摘除等等也會產生粗細紗疵。
► 細紗工序:粗紗跑空時尾紗夾進相鄰的紗條形成雙根喂入;換粗紗時不包頭而采用追頭的方式喂入,產生長粗節。紡賽絡紡品種單根喂入時機前不斷頭,但少一根須條會產生長細節。
鑒于以上這些操作的因素,需提高擋車工的質量意識,多開質量分析會議,多開展捉疵、防疵活動。只有從細微處,不斷完善,才能減少紗疵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