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老縫紉機的見證
- 改革開放40年發生在咱市民身上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想穿啥穿啥 想有啥有啥,網購 海淘 私人訂制,衣服的花色品種,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再也不用像過去一樣,過年才能穿新衣,新衣還得自己縫。
今天小編和您拉拉,過去家家戶戶都離不了的物件——縫紉機
在臨淄皇城鎮大蓬科村,有一位趙秀榮大娘。她的家里有一臺“工農牌”縫紉機,有40多年的歷史了。可以說她的這臺縫紉機記錄了一個時代,記錄了改革開放40年的滄桑巨變。1969年,趙大娘托城里親戚關系,好不容易搞到一張縫紉機票,花120元購買了這臺 “工農牌”縫紉機。自從買了這臺縫紉機,趙大娘就成了這一帶的“名人”。 很多時候,都是義務為鄉親們服務。
趙大娘說,那個時候,男人們穿的衣裳,甭管老少,做身國防服就美的不得了。
婦女和小孩的衣裳,更是單調。做衣裳剩下幾塊碎布頭,人們往往舍不得丟棄。
雖然樣式簡單,但四圍兩莊來做衣服的特別多。靠著這臺日夜不息的縫紉機,趙大娘把一個家打理地井井有條。而就在這種忙碌中,她為女兒們留下了一輩子難忘的記憶。
趙秀榮長女 陳秀蘭:
那個時候覺著媽媽很辛苦,原來這個地方有張桌子,桌子上面擺的衣服一摞一摞的。小時候的記憶就是我和妹妹都站在床上,媽媽給我穿上新衣服、給妹妹穿上新衣服,都是媽媽做的,穿上抖抖,那是純棉布的。
趙秀榮次女 陳艷霞:
那時候晚上,小時候自己睡著了,睡了一覺醒了,發現亮著燈,媽媽還在做衣服。
直到1980年左右,人們的衣著悄然發生了變化,而趙大娘的裁縫生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作為“三大件”之一的縫紉機,慢慢在農村普及,大集上裁縫日益增多,“的確涼”、“泡泡紗”之后,西服、連衣裙、喇叭褲、牛仔褲等個性化服裝,也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