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大會】企業家主題論壇實錄(中)
- 此次論壇沒有專家,只有觀點、見解和分享,僅供大家參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領域進行觀點發布和互補。
論壇邀請了整機、經銷、電控、零件四個方面的代表來進行分享。將嘉賓分成兩組進行交流,下面論壇正式開始。
首先第一組嘉賓是浙江中捷公司董事長李瑞元,浙江美機公司董事長林雪平,上工申貝集團副總裁李曉峰,嘉興星銳公司董事長卓瑞榮,浙江信勝公司董事長王海江。▼
李瑞元 :非常感謝今天能坐在這里,聽了剛才何燁理事長講的行業狀況,現在我簡要講一下我的想法。▼
所以2018年應該說是縫紉機行業高速發展的一年,特別是前三季度發展良好,第四季度可能會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的沖擊。
在9月24號,美國對我國紡織品加征了10%的關稅,2000億美元產品名單中我們行業也榜上有名,從11月份的銷售來看,沖擊還是比較大的。
通過目前整個四季度來 看,我們的效益有20%~30%的下滑,也通過了解其他行業對美國的出口情況——9月份、10月份都有非常強勁的增速,這些與美國二次增收關稅有關。
二次增收關稅的談判如果進展得不順利,1月1號就要開始實施,所以大部分的采購方都會開足馬力,在10月底之前基本采購完畢,最遲也是11月中旬,因為12月份圣誕節會放假。
通過海關數據可以看出,9月份、10月份的增速還是有,11、12、以及2019年1月份將會受到重創。當然也有好的市場,東南亞市場的增速是一個新的機遇,像印度、孟加拉、越南、斯里蘭卡這些市場。我們行業在印度市場做得非常優秀,出口量巨大,本身它就是一個人口大國,可以接受中國的產業轉移,其他國家一時半會兒還不能接受。
作為中捷來講,還是永遠不會放棄高質量發展。我本人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是,不管是傳統的平包繃,還是鎖釘套,還是現在的模板機都要高質量發展。
模板機的產量不是很高,原因在于平包繃傳遞到下面的話,把模板機運用得更好,因為勞動力成本比較高,用模板機轉型升級的特點主要是質量比較穩定,降低勞動技能,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勞動效率,但是模板機仍在推廣期,運用面還不是很廣。
因為模板機這種新事物在模板應用、制造,特別是工藝的改進和升級中涉及的面不廣,如果說一臺模板機能夠把服裝50%~60%用模板機替代的話,可能平縫機未來增長的幅度會下降,模板機的數量會提升。
希望我們全行業做模板機像做平包繃一樣好,把一些工藝推廣下去,這也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
預計2019年應該呈喜憂參半的形勢。如果1 月1號中美貿易談判得順利,雙方不再增收關稅,可以增強包括服裝上下游紡織行業以及縫機行 業在內的信心,使我們順利地過渡。加收關稅對企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對美國消費者來講,分攤到個人身上,影響不大。
專家都在講中美貿易戰是雙輸,實際上對中國的不利會更甚。如果談判得不順利,將對中國的紡織行業影響很大, 我們設備制造商首當其沖受到沖擊,這種情況傳遞到國外可能需要一個時間周期,他們要進設備、蓋廠房、招工人,真正好起來須得2019年下半年以后了。
衷心希望我們的行業做得更強,這就需要強強聯合。整機企業和零部件企業都要做精做專,不大不小的企業可能比較難做,做得大有能力引領市場,做得小而精可能會非常靈活。 加強行業資源共享,渠道共享,資源整合也是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
吳吉靈 :中捷目前從制造能力、市場布局上都做得很好,您預計中捷明年會是怎樣的走勢, 平穩還是增長?明年將會有什么規劃?
李瑞元 :我們每年都會做一個調整和規劃。大家都知道,中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輝煌過也沒落過,每一個十年都是企業的大事節點。
2014年階段破產,通過2015~2017年三年的調整,進步很快,去年年收入突破了10個億,今年在去年的基礎上有所增長。2019年從整個市場預判來看,市場存量不錯。我們2019年的目標是一定要保增長,在2018年的基礎上增加10%的增長幅度。
因為市場空間是有的,看誰可以搶到這塊蛋糕。目標是明確的,信心是充分的,市場是存在的,但是中捷的發展也離不開下游企業和在座各位的支持。
林雪平 :美機這幾年在行業領導和同仁的支持下有所發展,這也是緊跟行業趨勢的表現。此次參加年會,得到了很多啟發。現在就主持人的問題一一作出回答。▼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整個行業工業機的生產量和銷售量是最低的;
2015年,受國內經濟波動影響,行業產銷量也比較低 ;
今年我個人認為目前的行業形勢已經達到了最頂端。
就像李總剛剛所言,假如中美談判得順利,行業下降的幅度就不會很大,反之將會對行業造成很大沖擊。國外市場因匯率貶值,購買欲望被制約,雖然他們的產量會增加,但是服裝紡織設備的投資是不能同比的。
所以我認為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作為美機來說,就是要緊跟市場,細分國內外市場。關于產品趨勢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個人認為一定要立足于平包繃的絕對開發,這是根本。沒有平包繃就沒有美機,所謂的搞差異化經營、開發都很難,包括我們在江蘇投資的翰德利公司,它會帶來短期之內的高水準收益。
行業現在流行自動縫制和數字化控制,也許會引領未來5 ~ 8年甚至是10年的趨勢,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是我們也要立足平包繃的絕對開發,這是提高產銷量的關鍵。
對于聚焦新動能,如何進行高質量發展的問題,我講兩個觀點。
一是產品的高質量發展。 2016年下半年以來,行業進入了兩年的高速發展 期,但是零部件質量并不盡如人意。就美機來講,我們的新員工培訓不是很好,公司的管控水平尚未達到很好的高度,時常發生一些產品質量事故,聽到客戶的抱怨,因此在我看來未來還是要立足于產品質量的提升。
二是立足于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和運營的保證。運營的高質量發展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安全的高質量發展,其次就是管理水平的高質量發展,尤其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更要注意。
以后的企業要向全面發展看齊,不能有短板,以前叫“一招鮮吃遍天”,現在招招鮮都不一定管用,所以企業的人事、營銷、 技術、品質以及供應鏈建設等各方面都要同步發展。
吳吉靈 :謝謝林總。近兩年,由于行業改革和環保壓力,行業集中度在快速提高,產生了新的格局變化,我們行業洗牌了很多年,一些企業退出,產能布局有所調整。目前大家都有個共識, 認為未來幾年行業洗牌速度會加快,產生劇烈的變化,您是怎么判斷這個觀點的?
林雪平 :對于淘汰或者說整合,我更愿意用 “進化”兩個字來形容。我們縫紉機行業無論從全球來說還是從國內來說,都在不斷進化發展。
假如美機有一天不能參加行業會議了,那就是我們沒有進化好。進化要適應這個環境,第一是產品質量要好,第二是運營質量要好,能做到這兩點, 企業就會上升。最關鍵的是,如何在寒冷的時候變成新的物種,所以我說這是企業自身如何進化的問題,而不是別人淘汰你的問題。
李曉峰 :非常感謝協會給上工這個機會,我今天將會從市場的角度和大家分享。▼
1~10月份,國內汽車產量為2282萬臺,銷量是2287萬臺,產銷比是 102%,庫存是有緩解的,但是10月份的產銷量都有所下滑,這個和上工申貝集團在汽車內飾、 安全氣囊等領域的產銷量直接相關。從國內來看,我們下跌了10%,從全球市場來講,我們仍然保持平穩。
接下來第二組數據是有爭議的,也是我個人比較關注的,美國人口大概3.2億,美國去年的汽車產量是1700多萬臺,中國去年的汽車產量是2800多萬臺,但是中國有14億人口, 從這個數據來看,未來十年,中國汽車產業還將會是一個高速增長時期。
所以我們預計明年的中高端厚料市場將會是比較好的,可以說機遇與挑戰并存,但總體來說機遇大于挑戰。其實我們不會特別關注宏觀經濟或者中美貿易爭端,因為類似于貨幣貶值這些現象對每個企業的影響都是存在的,所以我們更關注自身。
因為中美貿易摩擦對下游企業造成的預期變化會帶來結構性的需求變化或者說區域性的激增,今年我們在沙發領域的增長幅度為68%,明年這個態勢將會繼續延續。
還有一點,現在一些企業會把工廠開到東南亞、歐洲等地,這也是我認為我們中國在逐漸強大的一個表現,隨之而來的一些結構性機會也在慢慢顯現,這應該是我們接下來要關注的。
再回過頭來說國內的企業并購和產業布局,作為一個上市公司,我們始終認為,內部增長和外部擴張是一個企業奔跑的兩個車輪,我們現在一方面緊緊把握已有的優勢,同時也抓住機遇進行并購。
其實并購更多地來自于客戶的需求,比如我們在國外并購的一家專門研究航空航天和汽車內飾等領域的公司,目前在國內和東南亞市場, 我們也遇到了一些需求,這種需求不再高大上,而是相對比較經濟的自動化解決方案,這就需要有一個像天津富怡的既高端又接地氣的企業和上工申貝協同合作,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因此, 我個人認為聚焦新動能就是緊跟客戶需求,始終聚焦企業資源,始終聚焦產品,持之以恒。
吳吉靈 :接下來有請星銳卓總。星銳是做繃縫類設備的,請您重點談談未來怎么做繃縫市場。
卓瑞榮 :全球縫紉機制造基地可以說在中國大陸,星銳在大陸已經有11個年頭了。▼這11年,我和零件廠共同討論、改進,以前我用100%的臺灣零件,現在我用的95%的零件都是大陸生產。沒有高質量的零件,就沒有好的機頭。
現在全球縫機行業都需要效率、質量、操作簡單化以及自動化。縫紉機機頭是其中很重要的環節,沒有機頭的耐用,自動化就會停頓。所以說在整個行業當中,希望企 業家都能夠好好反思,以精品引領全球。
中國制造要以精品為目標,而精品要以零部件為基礎,使得研發創造更自動化,這是星銳的一個方向。
王海江:正如前面幾位老總講的,2019年形勢肯定不會太樂觀,但這其實也是個好事情。▼
2008年之前,每臺繡花機的價格都在7~8 萬元,通過這些年的技術改進,現在每臺機器的 最高值已經達到了50~60萬元。從產能來講,2008年之前整體行業最多的時候有7~8萬臺,去年有4萬多臺,雖然數量在下降,但是整體效率在不斷提升,單價在不斷提高。
繡花機行業整體在不斷發展,我感覺發展太快了些,為什么說太快呢,因為我們行業的開發和創新是一種競爭性的開發和創新。
最早的時候,機器有20多個頭,現在是200多個頭;以前速度是700轉,現 速度可以達到1000轉。技術的創新在飛速發展,但其實只是競爭的結果,一味追趕機頭的數量,真正的開拓性創新較少。
我認為未來縫紉機和繡花機的生產最終還是只能在中國,那么我們的企業應當把時間花在從客戶和市場需求中研發新技術、新產品,而不是為了競爭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