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縫紉機老廠房入選重慶市級歷史建筑名錄,將變身縫紉機博物館
- 日前,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了重慶市第二批歷史建筑名錄,包括位于沙濱路的兩處縫紉機老廠房等81處入選名錄的歷史建筑被納入名城保護體系。27日,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從沙坪壩區獲悉,這些老廠房將迎來蝶變,變身縫紉機博物館。
國際創客港,位于沙坪壩區濱江路的重慶大學老校區旁,原紅巖縫紉機廠舊址,這里至今保留了不少舊廠房。說到紅巖縫紉機,曾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同時,它也是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的鄉愁記憶。紅巖縫紉機廠生產的紅巖牌縫紉機家喻戶曉,是當時風靡整個山城的暢銷品牌。
今年12月,紅巖縫紉機廠第八號樓、紅巖縫紉機廠第十七號樓,入選了重慶市第二批歷史建筑名錄,屬于工業倉儲建筑類。走進園區,沿著小路拾級而上,古樹、青磚、青苔……在這里,工業時代的年代感隨處可見。“我們保留了部分舊廠房,對危舊廠房進行了加固改建,同時我們也對古樹進行了保護。”沙坪壩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其風貌既具有工業時代的年代感,又增添了時尚的新元素,將歷史與現實完美融合。
結婚講究“三轉一響”
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重慶人來說,紅巖牌縫紉機具有特別的意義。
78歲的祝明昌至今還保留著70年代的縫紉機。“當時結婚講究‘三轉一響’,三轉之一就是縫紉機。那時,買縫紉機要憑票,很多人要提前1個月預訂。”祝明昌告訴記者,他也曾在廠里上班,上世紀70年代初,當過車間主任。有次機器故障,生產的1000多臺縫紉機壞了。不能賣出去怎么辦?祝明昌建議鑲套改良后內銷。他說,那時候職工不容易買到縫紉機,當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大家都很支持,而他們家至今保留的那臺縫紉機,也就是那時從單位買來的。“我記得賣120元一臺,當時工資每個月38.5元,接近4個月工資了。”祝明昌會使用縫紉機,也會修縫紉機。這幾十年,修修補補,至今都還能使用。
以前,祝明昌用它給孩子們做衣服,如今,鎖邊、裁衣,他也會繼續使用。每當收廢品的人從家里經過,總是打量著那臺頗有年代的縫紉機,他擺擺手,一口回絕:“莫看了,多少錢我都不會賣的。”
曾經的輝煌
“在縫紉機最暢銷的時代,廠里月產量就達2萬余臺,還銷到了中亞。”祝明昌回憶,1986年前后,隨著大量成品衣服的面世,縫紉機從必備品變成累贅,銷量直線下降。此后,縫紉機廠開始做摩配和生產其他機械,2002年全面停產。
隨著時代變遷,買布用縫紉機做衣服逐漸被直接購買成衣的消費習慣取代,縫紉機廠也陷入困境。后來,縫紉機廠轉型成立重慶專用機械制造公司,開始生產一些機械設備。2002年,重慶專用機械制造公司停產,這片曾經火熱的廠區逐漸閑置下來。直到2008年,這塊地通過聯合產權交易所拍賣,被輕紡集團收購。
過去的縫紉機廠不在了,縫紉機也不再飛入尋常百姓家。然而,縫紉機老廠迎來了蝶變。2014年,沙坪壩區在縫紉機老廠原址打造國際創客港,去年正式建成投用,這里將形成以設計服務、文化傳媒、電子商務、時尚餐飲、主題酒店、影視娛樂、互動體驗為主的大型數字創意產業園區。同時,在這里還能重溫舊工業記憶。
縫紉機博物館
27日,記者從沙坪壩區文化委獲悉,為保護、搶救本土工業遺產,豐富沙磁文化內涵,沙坪壩區將在原紅巖縫紉機廠舊址(即現重慶S1938國際創客港)內籌建“縫紉機博物館”。
記者了解到,沙坪壩街道從早在2013年起就開始啟動相關工作,從重慶本地到全國各地四處尋找縫紉機文物,目前已征集到縫紉機約400臺,收集到的縫紉機涵蓋歐美國家和日本等國,也包括中國大多數省份廠家品牌,同時還征集到數百件相關配套實物、縫紉機紙質文物。
按初步規劃,縫紉機博物館面積約1200平方米,其中展覽區800平方米,互動體驗區、文創研發與展示區、管理功能區、文庫區各占100平方米。展品有縫紉機實物400臺,相關配套實物200件,紙質文物400件,合計1000件。據悉,該博物館不僅會根據歷史展示大量的特色縫紉機,還會展示配套的相關桌椅、瓷盆、鐘表等日用品。
據了解,作為上世紀集體記憶“三轉一響”(縫紉機、自行車、鐘表和收錄機)之一的縫紉機,正是人們鄉愁記憶的重要物件,在沙濱路籌建一個特色縫紉機博物館,將填補沙濱路沒有博物館的歷史空白,可顯著提升沙坪壩文化品位,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文/圖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