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改革開放40周年專題】臺資縫企在大陸:星銳
- 1980年,達榮針車零件加工廠在臺灣草創。
- 1986年,達榮針車零件加工廠更名為海榮企業有限公司,于臺北縣三重市正式成立。
- 1989年,卓瑞榮成為星菱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的兩位創辦者之一,負責產品開發與設計。同年,直筒型繃縫機(FW777系列)開發完成,正式推出并廣受服裝廠用戶歡迎。
- 1996年,海榮企業有限公司研發的拉鏈縫合機 (HR-3000系列)問世。
- 1998年,退出星菱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創辦星銳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同年,橫筒型繃縫機(FW-787系列)及其改良款問世。
- 2004年,領先臺灣業界開發完成四針六線拼縫縫紉機(FW-740TA系列)。
- 2007年,星銳縫紉機(嘉興)有限公司在浙江嘉興正式成立。
- 2008年,星銳全系列機種通過歐盟CE認證。
- 2009年,榮獲國內外知名大廠信賴及肯定,開始承接OEM、ODM 代工業務。同年,厚料類四針六線拼縫縫紉機(潛 水布料縫紉專用車FW-740TD、牛仔布料縫紉專用車FW-740TJ系列)開發完成,橫筒型繃縫機附右修刀(FW-780T-FR系列)開發完成。
- 2011年, 平臺式繃縫機(FW760T-FR)開發完成。
- 2013年, 人字車(FW2790)正式推出。
- 2018年,星銳嘉興工廠喬遷儀式正式舉行。▼
對于企業家來說,企業誕生、成長、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天都飽含驚喜、充滿期待、伴隨驚險、歷經艱難與困頓,收獲成果與意外。
企業從草創的第一天起,創始人就走上了一條布滿荊棘與鮮花之路,個中酸甜苦辣,無法與外人道。
回首創業40年, 往事歷歷在目,從臺灣到嘉興,從達榮零件到星銳整機,卓瑞榮的縫紉機事業就在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開放40年里,不斷發展壯大,及至如今,星銳已經成為國內針織類縫紉設備研發與制造領域的翹楚,為國內外知名專業用戶所青睞。
從2007年星銳扎根嘉興,到2018年二期工廠落成,這中間的十年,卓瑞榮辦成了幾件大事 :
首先,是培育大陸地區的零件供應廠商,逐步建立起產品質量優良、企業管理規范的供應鏈體系,如今, 星銳縫紉機95%以上的零件生產都實現了本地化 ;
第二,是培養人才,采購、研發、裝配、質檢、銷售、售后及管理人員經過多年的積累與歷練,已經形成了一支精干、高效的隊伍 ;
第三,實施嚴格的質量管理,保證產品品質,做好售后服務,開拓國內市場,贏得市場口碑,愛慕、浪莎、波司登、夢娜、即發、AB集團、健將等一大批知名服裝品牌紛紛采用星銳的產品進行生產。
大舉措背后,是日復一日的常規工作,是一次次研發攻關的完成、一個個生產管理難題的解決、一樁樁售后服務的開展、 一次次國內外市場的開疆拓土。
如今,星銳人用不懈努力和用心經營克服了重重困難,用優秀的產品品質和完善的售后服務換來了品牌的市場美譽度。
卓瑞榮告訴記者,新的發展階段,公司將繼續按照規劃好的路線前進 :
進一步提高機頭的穩定性,為嘉興產的縫紉機擴大外銷做準備 ;在機頭穩定的基礎上,設計、制造自動化針織類縫紉設備,真正實現客制化生產 ;儲備資源,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軍中厚料縫紉設備市場。針織類自動化縫紉設備,是星銳產品發展的必然趨勢。
然而卓瑞榮對“機頭”一直抱有執念——“中國人一定要制造出屬于自己的穩定的機頭”!對零部件的苛刻質檢、對機頭裝配和調試的嚴格調試,制造一臺機器,星銳人必定兢兢業業、孜孜以求。
抱著對制造過程的虔敬之心, 憑借一線生產的工匠經驗,縱然是兩手空空,也能拉起一支隊伍、寫就一段品牌創立與傳承的佳話。
2007年,大陸的針織類縫紉設備市場被外資品牌牢牢占據,大陸縫機產業正生機勃發、野蠻生長,臺灣縫機產業受到制造成本上升、價格戰等因素影響,兩岸縫機產業的發展態勢正在悄然改變。
卓瑞榮當年在嘉興設廠,正是預見到這一發展趨勢后的下注。星銳(嘉興)公司在設立之初,設計產能即為年產工業縫紉機10000臺,規劃員工500名,項目全部投產后可實現銷售額3.5億元。
未來計劃在王江涇設立研發中心,建立產銷研一體化基地,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競爭力。不僅是將生產基地從臺灣轉移到嘉興,卓瑞榮縫機事業版圖的重心也毫無疑問地落在了嘉興——地處浙江、緊鄰上海與江蘇。
星銳嚴格把控生產的各個環節,從設計、制造、組裝到運行,都要經過嚴格的檢測程序,以求精確控制產品質量。在售后管理方面,星銳定期開展“服務萬里行”全國巡回服務,為用戶解決疑難雜癥。
此外,星銳公司每年都邀請研發精英、資深縫制設備專家或營銷專家針對代理商、經銷商、終端用戶三方的技術與營銷人員進行定期的技術培訓,內容包括產品技術、新品推廣、營銷知識三大模塊,受訓學員只有通過嚴格的考試才能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