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掌握行業話語權 探訪琦星電子的冠軍路
- 從單純開發縫紉機伺服電機到研發工業機器人;從小加工企業到躋身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榜;年銷售收入從300多萬元增加到8億元……
書寫這一串傳奇的,正是浙江琦星電子有限公司。
“創新是民營企業的生命,回首‘琦星電子’16年的發展之路,我們正是堅持創新驅動,不遺余力地自主研發,才擁有了核心競爭力和行業話語權。”浙江琦星電子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吳文俊說。
自主研發先人一步
名不經傳小企業異軍突起
“琦星電子”創建于2002年,主要在機電一體化領域進行科研創新,產品定位為節能高效、高智能化。
在本世紀初,縫紉機伺服電機及其驅動控制系統在國內幾乎一片空白,基本上所有國內縫紉設備整機廠商都要向國外進口。
“琦星電子”看到了商機,并于2004年投入自主研發。一年后,“琦星電子”的縫紉機伺服電機及其驅動控制系統項目研發取得重大突破——能讓縫紉機節電1/3,工作效率也提升1/3,一舉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并摘得“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然而,產品投放市場,卻叫好不叫座。“當時一套控制系統出廠價為1600多元,價格不低,除了大型服裝制造企業外,大多數小廠家根本買不起這種新型縫紉機。”吳文俊說,雖然銷路不暢,但他們堅信市場前景廣闊,技術攻關的腳步不曾停下,產品不斷更新換代,成本也隨之一降再降。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經過多輪的科研攻關,“琦星電子”的縫紉機伺服電機及其驅動控制系統出廠價降至700元。此時,恰逢我國服裝制造業經歷一次“換血”:因用人成本持續增加、機器生產效率低下等因素,一批小企業被市場淘汰,使用新型縫紉機的轉型企業嶄露頭角。
在自主研發中堅守的“琦星電子”終于迎來曙光,名不經傳的小企業開始異軍突起,連續6年在全國同行業企業中銷量第一,幾乎國內所有縫紉設備整機廠商都成了它的客戶。而“琦星電子”銷售模式也從送貨上門,變成了客戶上門提貨。
從2004年到2014年的10年間,“琦星電子”共投入5300萬元創新資金用于自主研發,成為集智能縫制設備自動化控制系統及伺服電機研發、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為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先后參與6項國家標準、8項行業標準起草,在國內行業競爭中一路領跑。
目前,“琦星電子”伺服電機及其控制系統年生產力達300多萬套,在全球市場占有率達30%以上,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以上。
創新驅動積極轉型
小小機械手掀起“裝備革命”
總投資3億元、占地面積84畝、建設工期1年半……今年7月,在玉環市大麥嶼街道陡門頭村,“琦星電子”的產業園正式開工奠基。
“建成后,可形成工業用機器人年產量達10萬臺套,可以說一個機器人加工產業集群將在玉環逐漸形成。”吳文俊信心滿滿地說。
投身機器人研發領域,是“琦星電子”早已謀定的一個發展戰略,且已悄然實施數年。
走進“琦星電子”的電子車間,仿佛置身于智能加工廠。不寬敞的過道間,兩臺方形的“運送車”行駛在特定線路上,往來傳輸著產品。整齊劃一的4條流水線上,一批工業機器人有節奏地旋轉、搖擺著機械臂,按規定程序有效執行命令,點焊、切割、涂膠……動作精準快速。
“這幾臺是我們剛研發的四軸機器人,干起活來頂得上兩個勞動力,像涂膠工序70秒就能完成,而且可以24小時運作,一天下來能替代近10名工人。”行至其中一個作業臺,“琦星電子”的電子車間主任小胡停下了腳步介紹。
至今,“琦星電子”先后投資了5000多萬元研制6軸、4軸機器人,并且將自主研發成功的機器人在公司內部批量投用,實現從制造走向“智造”。“車間里機器人越加越多,我們工人只要在一旁‘打打下手’就行了。”小胡笑著說。目前,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已應用在“琦星電子”的全部生產線上。
強大的研發力背后,是“智囊庫”的有力支撐。“琦星電子”成立至今,凝聚了160多位專業技術人員,先后在廣州、北京、杭州及玉環總部設立4大研發中心,其他企業要花上一兩年時間研發的新產品,“琦星電子”僅需半年。此外,“琦星電子”還與浙江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建立博士流動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并每年拿出銷售收入的5%以上用于新產品開發和科研。
“機器人產業園是我們公司多年來堅持創新驅動結出的‘果實’,未來,我們也會更加堅定地走創新驅動之路,加速內部‘機器換人’步伐,向自動化工廠、‘無人化’車間邁進。”吳文俊說。